抱瓮灌园(拼音:bào wèng guàn yuá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
庄子及其后学《
庄子·外篇·天地》。
成语出处
战国·
庄子及其后学《
庄子·外篇·天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佚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抱瓮灌园”。
成语故事
一天,
孔子的弟子
子贡到南方的楚国游历一番后返回晋国,路过汉水南岸时,他看到一个老翁正在菜园里种菜。老翁种好菜后,把一个瓦罐系上绳,放入井中,等瓦罐盛满了水,再提上来,然后抱着瓦罐去浇菜。
子贡看到他非常费劲,而功效很差,就上前对老翁说:“有一种汲水器,一天能浇灌上百畦菜地,用力很小而功效很大,您想不想用?”
老翁抬起头,看了看子贡,问:“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器具?”“那是一种用木头做成的器械,后面重,前面轻,汲水就像人从井里抽水一样,但水流得很快。这种器械名叫
桔槔。”子贡回答说。
老翁冷笑了几声,说:“我听我的老师说,用机械的人,一定会做投机取巧的事;而做这种事的人,一定有投机取巧之心;这种投机取巧之心存在胸中,就不会具备纯粹素朴的天性。这种不具备纯粹素朴的天性的人,肯定心神不定;而心神不定的人,便不能容载大道了。我不是不知道汲水器,而是耻于去用罢了。”
子贡听了老翁的一席话,感到满脸羞惭,低头不再说话。过了一会儿,老翁问道:“你是干什么的呢?”子贡说:“我是孔丘的学生。”
老翁满脸不屑地说:“你们自比圣人,盛气凌人,可人们并不听你们的那一套。你倘若遗忘你的神气,抛掉你的形体,差不多就接近大道了!你自身都不能修为,哪有工夫去治理天下呢!你走吧,别妨碍我的事情!”
子贡听了,惭愧不安,脸色失常,低着头匆匆走了。一直走了30里路后,才恢复常态。子贡的弟子说:“刚才见到的是什么呢?先生为什么见了他面容失色,整天不能恢复原来的风采呢?”子贡感叹地说:“我本以为天下只有我老师一个人够得上是圣人呢,竟不知道还有种菜老翁这种人。我曾听老师说过,做事要适当,用功要讲究成效,用力少而功效大,才是圣人之道。现在看来却不是这样。掌握大道的德性全备,德性全备的形体健全,形体健全的精神圆满,精神圆满的才是圣人之道。”
后来,子贡回到鲁国,把自己遇到种菜老翁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他是个修炼混沌氏道术的人,只识这一个道术,不识其他;只知道修炼内心而忘记尘世间的一切俗事。像他们这种心地明净而达到纯净的境界,追求的是返归自然的人,你怎么能不惊异呢?”
典故寓意
“抱瓮老人”说的一番似是而非的话,好像有一定的道理,其实不然。抱瓮老人把刁钻奸诈、险恶投机和智慧、聪明的做法混为一谈,最突出的毛病是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而思想僵化,眼光放不开,必然顾虑多,怕这怕那,一投足,一开口,难免老一套。客观世界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中,不会止于哪一天。典故告诉人们,在新事物面前抱残守缺的人,做起事来不但吃力不讨好,而且还会被后人笑话。
成语运用
“抱瓮灌园”指安于不用智巧的淳补生活。比喻安于现状,不想改变。连动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故抱瓮灌园者,欢于台宰。”
唐·
骆宾王《上司列太常伯启》:“实欲投竿垂饵,晦名迹于渭滨;抱瓮灌园,绝机心于汉渚。”
元·
马致远《荐福碑》四折:“你只会拽耙扶犁,抱瓮浇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