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短屈肌系手外侧肌群中的1块肌肉,为大鱼际肌四肌之一。位于鱼际的尺侧,部分在皮下,部分位于拇收肌和拇指对掌肌之间。该肌的作用为屈拇指。
解剖结构
(图册“拇短屈肌的解剖结构”参考资料:)
有研究者发现拇短屈肌受双重神经支配占76%。
1、该肌被拇长屈肌腱分隔成位于肌腱浅面的浅头和位于肌腱深面的深头。浅头起自腕横韧带、桡侧腕屈肌腱鞘和大多角骨嵴,深头起自小多角骨和第2、3掌骨底,两头向前向外汇集。浅头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桡侧,深头与拇收肌斜头共同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尺侧,拇短屈肌两头之间形成一沟,其间有拇长屈肌腱通过。
2、拇短屈肌的形态特点①拇短屈肌浅头与深头肌腹相互融合,拇短屈肌浅头与深头,通常是以拇长屈肌腱为标志。腱浅面的部分为浅头,腱深面的部分为深头。有观察结果显示,起点处肌腹互相融合,不易截然分开,肌腹逐渐向前向外集中,位于拇长屈肌腱外侧部的肌腹也互相融合,浅头和深头只是止点不同;②拇短屈肌深头与拇收肌斜头肌腹互相融合,拇收肌斜头位于拇短屈肌深头的前内侧。拇收肌斜头与拇短屈肌深头的起点由外向内,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第2、3掌骨底,这两部分肌的起点相互移行,肌腹互相融合行向前外,逐渐变细形似锥状,共同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尺侧。
①拇短屈肌浅头由正中神经返支支配。正中神经于腕横韧带的下缘分出指掌侧总神经的同时,多在第1指掌侧总神经的根部分出正中神经返支。正中神经返支发出后向前上、向外勾绕拇短屈肌,行向桡侧从深面进入该肌,至拇短屈肌和拇短展肌之间,在此二肌的上1/2处入肌。
②拇短屈肌深头由尺神经深支的分支—拇短屈肌深头肌支支配。尺神经深支在手掌深部的终末分支常是四支型,占86.7%,即拇收肌横头肌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拇收肌斜头肌支和拇短屈肌深头肌支。13%为三支型,拇收肌斜头肌支和拇短屈肌深头肌支共干一段距离后再分支分别进入上述二肌。神经入肌后在肌内多呈细丝样向前向外分散分布,少数在肌内呈水稻根须样丛状分布。
相关临床应用
拇短屈肌浅头、拇短展肌及拇对掌肌均位于拇长屈肌腱浅层(拇对掌肌位置较深),三者相互结合为一整体。三肌起点自桡侧向尺侧附着于舟骨结节、大多角骨、腕横韧带及掌腱膜。拇短屈肌浅头止于拇掌指关节桡侧籽骨;另外拇短屈肌浅头位于两部夹角尺侧,所以同时也必须注意重建拇短展肌及拇短屈肌浅头的部分功能。
相关临床疾病与治疗
移位后拇短屈肌的生物力学分析:拇外展功能是个复杂的联合运动,包括外展、屈曲、伸展、旋前运动。这些运动不能单独产生,必须在内收位向对掌位做弧形运动。完成这一运动主要靠拇短展肌、拇短屈肌共同收缩,所以,在外展这个动作中,拇短屈肌是重要的协同肌。从拇短展肌的方向及起止点的解剖测量中看出,该肌自手掌面斜向挠侧,使腕掌关节产生屈曲、外展及旋前动作。从拇短屈肌与拇短展肌的起止点比较中我们看出,拇短屈肌起点更加偏向掌侧,能否将止点改变斜向挠侧,从而达到拇指外展呢?我们在解剖中发现拇短展肌与拇短屈肌之间存在一个作用力的夹角,通过测量,这个夹角约为20度-25度。在这个角度内,两肌功能是分别的,共同的作用使外展功能完成。我们将拇短屈肌的止点向挠侧移位,使这个作用力的夹角增加7度-9度,使拇短屈肌抵消了内收和拇指伸直向的合力而达到拇指外展,由于移位后的拇短屈肌同时加强了拇指屈近节指骨,伸末节指骨的力量,因此不会出现术前曾认为掌指关节屈曲力量减弱而出现的Froment征阳性。研究者根据肢体标本的解剖学观察与生物力学分析,证实了拇短屈肌移位重建拇外展功能手术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