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镇,隶属于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地处夏河县城区,东邻
达麦乡,南接
扎油乡,西邻
桑科镇,北连
甘加镇。区域面积174.07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拉卜楞镇常住人口为26256人。
历史沿革
1949年,并入第一区和第二区。
1955年6月21日,第一区、第二区改为拉卜楞镇、浪格塘直属乡。
1958年9月,拉卜楞镇改为市镇公社。
1959年1月,将市镇公社改名拉卜楞公社。
1961年12月12日,拉卜楞公社改为拉卜楞镇、九甲乡、达麦乡。
1966年9月,易名洒尔吉镇。
1971年2月13日,洒尔吉镇改为“城关镇公社”。改革开放后城关镇公社改为“拉卜楞镇”。
2004年1月,拉卜楞镇与九甲乡合并,仍称拉卜楞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拉卜楞镇下辖上人民街、塔哇、河南村、下人民街4个居民委员会,九甲、麻莲滩2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3个居民小组、1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1年10月,拉卜楞镇下辖4个社区、2个行政村:塔哇社区、上人民街社区、下人民街社区、河南村社区、九甲村、麻莲滩村,镇人民政府驻河南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拉卜楞镇地处
夏河县城区,东邻
达麦乡,南接
扎油乡,西邻
桑科镇,北连
甘加镇。区域面积174.07平方千米。
水文
拉卜楞镇境内河道属
黄河流域的
大夏河水系,其中辖区内大夏河流域面积80.5平方千米,占大夏河流域总面积的15.8%。河流总长度19.4千米,年径流总量7.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80.5平方千米,年均流量9.89立方米/秒。
人口
2011年末,拉卜楞镇辖区总人口17965人。
2017年,拉卜楞镇常住人口19468人。
2018年,拉卜楞镇户籍人口21784人。
根据夏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拉卜楞镇常住人口为26256人。
经济
2011年,拉卜楞镇有耕地面积4970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2.6万亩,林地面积2465亩。农业总产值2611万元,比上年增长23.7%,农业增加值430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4%。粮食作物以青稞、小麦为主,生产粮食58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为主,生猪饲养量188头,年末存栏204头;羊饲养量3.6万只,年末存栏2.6万只;牛饲养量1315头,年末存栏881头,生产肉类1033.2吨,其中猪肉45.8吨,牛肉252吨,羊肉735.4吨;鲜奶129.8吨;畜牧业总产值24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2%,累计造林1200亩,林木覆盖率8.4%,农民人均纯收入2937元。
2018年,拉卜楞镇有工业企业12家,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92家。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拉卜楞镇有文化站2个,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2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藏书4932册。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拉卜楞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30人,专任教师3人;小学3所,在校生755人,专任教师8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升初升学率98.6%,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9.1%。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拉卜楞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个,其中二级甲等医院1所(综合医院1所)、藏医院1所,疾病控制中心1个,公立卫生机构床位64张。专业卫生人员234人,其中执业医师75人,执业助理医师61人,注册护士57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9.5万人次,住院手术185台次,出院病人2.1万人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145.2/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5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400人,参合率94%;孕产妇死亡率12.64/10万。
社会保障
2011年,拉卜楞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64户,人数4068人,支出979.3万元,月人均200.6元;城市医疗救助8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664人次,共支出65.9万元,比上年增长43.3%;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698人次,支出10万元,比上年增长35.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65户,人数1302人,支出119.9万元,比上年增长8.2%,月人均76.7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4人,支出8.16万元,比上年增长0.8%;农村医疗救助6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664人次,共支出66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村临时救济3420人次,支出19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9%。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43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05亩,倒塌房屋1间,直接经济损失107.9万元,救灾支出49.7万元,比上年增长23.9%,新增就业人员187人,有3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5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6.02%,全年共帮助31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交通
2011年,拉卜楞镇已形成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方式,有312省道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