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姆莫罕·罗易( Rammohan Roy , 1772—1833)是近代印度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宗教和社会改革家,被人尊称为“近代印度之父”(The Father of Modern India)。其实,他还是印度新吠檀多主义哲学的首倡者和先驱者。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梵语、巴利语、波斯语、阿拉伯语、英语和希腊语。
少年时代已表现出激进思想,以致不能见容于传统的家庭,被迫出走,三四年间漫游了北印和中国西藏,对民间疾苦有了深入了解。1804—1814年任东印度公司税吏,又亲眼目睹了殖民者压榨印度人民的现实。1815年定居加尔各答,专心从事理论研究和社会活动,并组织“友爱协会”,宣传一神思想。坚决反对由婆罗门垄断的繁缛的祭祀仪式和印度教内长期存在的童婚、多妻、萨蒂、禁止寡妇再嫁以及种姓歧视等陋规,鼓吹妇女教育和全民理性教育,提倡不同种姓通婚。其进步主张遭到正统印度教徒的反对和攻击。但他坚持斗争,终于取得若干成功,如1829年英印总督宣布取消萨蒂制度。1817年,在友人协助下创办印度第一所现代类型学校“印度学院”,兼用印度和西方的语言和方法教学,加入自然科学课程,使之成为培养印度近代知识分子的主要摇篮之一。1821年出版孟加拉语周刊《明月报》,次年出版波斯语《镜报》,把它们办成宣传改革思想的阵地。1828年创立“梵社”。该组织以后在宗教、社会和政治革新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罗易虽对英国人抱有幻想,但从未放弃对他们殖民主义行径的揭露和抨击,如,坚决反对哈斯丁斯总督1823年限制出版法,维护印度人的言论自由权利;抗议歧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1827年陪审团条例;反对延长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垄断特权;对英国凭借经济优势和政治霸权从印度搜刮巨额资金,严重阻碍其工业化,深致不满。他的改革主张尽管温和且有局限性,但在启发和教育印度人民方面却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开创现代印度的伟大先驱”(泰戈尔语),第一个架起了从种姓、迷信和专制通向人性、科学和民主的桥梁。
罗易反对印度教神学体系中的多神论、偶像崇拜和烦琐祭礼。他认为,多神论和偶像崇拜给印度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使广大教徒陷入永无休止,又毫无意义的祭神活动中,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他以奥义书为根据,吸收伊斯兰教一神论思想,提出印度教只能崇拜一种“无形真神”。这种“无形真神”,其实就是奥义书中的“梵”——一种抽象无形的实体。为了消除偶像崇拜和烦琐祭仪,他规定,在梵社的会堂内不许陈列任何偶像,不能举行祭祀活动,也不得为任何目的而杀生。一个人只要通过内心祈祷,不举行任何仪式,也可以亲证到神。1830年,梵社会堂建成后,不分种姓,任何人都可进入会堂,在这里只进行集体冥思和祈祷。
罗易主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反对一切歧视妇女的现象。他与印度教落后的习俗——寡妇殉夫、童婚、多妻等进行了长期斗争。1818年,他就发动了废除“寡妇殉夫制”的运动。在他的宣传下,孟加拉总督威廉·本廷克勋爵于1829年不得不发布命令,宣布“寡妇殉夫制”在印度为非法。此后,梵社社员继承罗易思想,继续为废止童婚、允许寡妇再嫁而斗争,并且开办了许多女子学校,鼓励妇女上学、参加社会活动。
罗易是印度现代教育的开拓者。他主张废止经院式的宗教教育,采用以英语为媒介,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新式教育体制。他认为,印度唯一出路就是利用欧洲的知识和成就,学会控制和征服自然。印度要建立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包括讲授数学、自然哲学、化学、解剖学和其他有用的科学。1817年1月,他在加尔各答创立了印度第一所现代大学——印度学院。该学院首先实行英语教育,开办了许多自然科学的新学科,对科学知识和西方文化在印度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罗易一直为印度人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权利而斗争。在他的努力下,殖民当局做出让步,允许印度人有出版自由。1821年,他用孟加拉文创办了印度第一份民族报刊——《明月报》。1822年,又用波斯文创办了《镜报》。这些报刊积极宣传梵社的改革主张,传播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
罗易作为近代印度第一位改革家,他的思想和事迹很早就传入中国,在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科书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在中国出版的有关印度史和宗教的学术著作中,也有罗易思想的详细阐述。如中国世界史专家陈翰笙主编的《世界著名历史人物丛书》中有“罗易”分册、林承节著的《印度近现代史》、黄心川著的《印度近现代哲学》和朱明忠著的《印度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