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梢寺又名大佛崖,坐落于
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的钟楼山峡谷中,是在一块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的释迦佛(含佛座),高达40余米,比
麦积山东崖大佛高一倍。佛座属仰俯莲座,莲瓣间层列有狮、鹿、象等,或站或卧,排列对称,雕琢古朴,形态生动,造型艺术水平较高。
拉梢寺为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
秦州剌史尉迟迥与比丘释道□合建,《拉梢寺摩崖石刻》(北周·明皇帝三年)记述了修建过程。后经隋、唐、元几度重修,期间经历了五朝八个世纪,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作品。其中主要以壁画为主,壁画约占整个崖面的三分之二左右。由于长期受风雨剥蚀,大都脱落,现存壁画更为珍贵,大佛之上架设木构遮檐,全长51米,进深约3米。檐下施高大斗拱,遮檐望板做成方格藻井,耍头上悬挂风铎,清脆悦耳的风铎声,有时回荡在峡谷之中。寺内还保存有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年(公元559年)的摩崖阴刻楷书题记,更为珍贵。
拉梢寺西北约1公里还有千佛洞,为一天然
岩洞,因有摩崖悬塑七佛,俗称“七佛沟”。壁画和悬塑均分布在
岩洞一侧的崖面上,由木栈道将壁画和造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造像刚健淳厚,作风古朴。下部塑像丰盈清秀,颇具北周特点。部分造像含西魏遗风,这些作品是研究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
拉梢寺位于敦煌、炳灵寺、大像山、
麦积山同一条“丝绸之路”线上,石窟开凿建造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与佛教东传、十六国时崇尚佛教有很大关系。已与水帘洞、大像山、
仙人崖、
麦积山一起,作为全国申报“丝绸之路”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