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毫村
湖南省凤凰县都里乡下辖行政村
拉毫村,又名拉毫营盘,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都里乡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湖南省西部边缘,村域面积1.24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筑边墙七十里经此,拉毫营盘由此而建,设城门四座,炮台四座。
清嘉庆二年(1797年)至五年(1800年),扩建边墙和东门,增设衙门、火药局和驻军,建造兵房。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封建帝制结束。营盘的军事功能基本丧失,逐渐成为一个农耕村落。制度为二甲。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为避匪患,邻近居民迁入寨内,终无变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拉毫村,为二个自然组。
2000年4月,罗哲文教授认定曾被史书记载称之为“苗家边墙”的建筑遗存群就是南方长城。
2002年,南方长城拉毫营盘段在旧址上修缮完成。
2009年,修整村寨内老路。
2013年,拉毫村作为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中的一部分,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2014年,对村寨里的居民住房和受损的建筑进行修复,恢复其历史原貌。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拉毫村地理坐标为东经27°55',北纬109°26',海拔高度为487米,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脉西支,位于湖南省凤凰县城西北部的都里乡,距凤凰县城15公里,镇政府4.5公里。村落南到湘黔,西经川黔的交汇口,东与全石营营盘相望,村域面积1.2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拉毫村高居山坡上,与背倚山体及周边山谷构成了寨居山上、田环山下的田、山、营盘构成分明的山地聚落景观。村庄周围群山逶迤,地势起伏较大,属于喀斯特地貌。
自然植被
拉毫村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65%。主要植被用材林有杉、松、柏、椿、柳杉、樟等;经济林有油桐、油茶、漆树、核桃、板栗、猕猴桃、柑桔等。
气候
拉毫村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气候温凉湿润,空气清新,四季分明,年均气温22.5℃,年均日照165-195天,年均降雨量1254毫米,年无霜期270-290天。
水文
拉豪营盘的山脚下有两条小河,一条是位于村寨北面的六冲小河,另一条是位于村寨南边的教场河,两条河流在村寨的东面交汇形成一条河流,距营盘200多米处。另外,位于拉毫营盘的西南向有一个团鱼桥水库,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村子水量丰富,水质属中性淡水,含沙量较少。
土壤
拉毫村内地质土壤主要以黄壤为主,土层深厚,结构疏松,保水保肥性好,有机质含量较高。
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村寨以发挥军事作用为原则,因此村址在选择上紧密符合这一要求。拉毫村整体依山而建,周边由城墙环绕面成,地势较高,村寨高居山坡上,村庄周围群山逶迤,地势起伏较大,山上植被丰富,岗地和山丘主要用作林地和园地。整个村寨都用石头砌成,不易被火攻。另外,营盘寨选址山腰,背靠高峰,山下有六冲小河、教场河由西向东交汇于距营盘200多米处,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村寨逐渐从军事聚落转化为居民聚落,大部分居民在山顶居住,少数散户分散到周边其他地方。
空间布局
拉毫村依山而建,村庄主要整体轮廓呈东西略长的椭圆形。明清以来是苗疆边墙线上的重要军事要寨,有完整的防御体系,有南长城的历史遗存。寨内一条东西相通的主道,叫云盘大路,两旁设巷道,主道中部另设二道关门,把办公、驻军和居民区分开。办公用地依然残留总爷衙门、总司衙门两座建筑遗址,衙门仓库、祠堂依稀可见;驻军用地上建有东、西、北3座城楼,2个保家楼,并配有东、南、西、北四口城门井,军火库位于村寨中心,古兵房和古民居数十栋,其余部分为居民住宅用地。公共活动空间主要有凤凰拉毫营盘文物保护管理站(位于村寨东南部进村入口处)、特色居民改造示范点(位于东门水井北面第二户)、演艺场(位于村寨内部中段)。南长城在村寨周边形成半环状,往西直通山顶,往东延伸到对面山顶,一直延绵到全胜营盘。拉毫村寨内建筑依山而建,青石板巷道,呈鱼骨式布局形式,顺应地形的高低起伏与建筑的错落有致,有南长城护怀,这种由民众智慧设计的村落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拉毫村以苗族、土家族为主,户籍人口2055人,常住人口1350人。
经济
拉毫村以种植业、旅游业为主要产业。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拉毫村村集体年收入1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041元。
主要景点
南方长城
南方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于明朝天启三年竣工(公元1622年),历史六十多年。长城全长190公里,地处湘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区,南起贵州省铜仁市交界的亭子关,北到湘西吉首市古丈的喜鹊营,被称为“苗疆万里墙”。城墙高约三米,底宽2米,墙顶端宽1米,绕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险峻的山脊上。沿城墙第三五里便设有边关,营盘和哨卡。如:亭子关、乌巢关、阿拉关、靖边关等,这一线还依稀可见碉堡、炮台和边墙。这是一条由汛堡、碉楼、屯卡、哨台、炮台、关门、关厢组成的关卡。
保家楼
村寨内保家楼遗址共有2座,分别位于东门井及北门井附近。保家楼雄踞在城边高处,是古代守城将士为保护城池所修筑的军事碉堡和瞭望塔,不同的是:碉堡下大上小,而堡家楼是垂直砌至顶。碉楼的基座用青石块堆积而成,通常2-4层,各层间架有板梯,铺设楼板,四面都开有窄窗,用于瞭望和射击。建筑单体的屋顶基本坍塌,建筑墙体尚保留完整,门窗洞口形制基本保留完整,墙体采用当地的石板砌筑,建筑上的雕饰依然保留完整,其中位于东门井附近的保家楼于2014年在旧址上重新修建复。建造年代不详。
总兵衙署
村寨内为营盘总兵处理公务的衙署,周边还部署有兵营房,军火库等军事设施。明朝的兵制承袭发展了历代的兵制特点,建立了卫所制度,但遇有战争,朝廷还要往下派遣总兵宫。总兵为无吕级之武官官名,其统辖兵士、编制定员、位阶皆无一定。总兵成为镇守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之后,改变了练兵将领不指挥作战,指挥作战的将领不管练兵的传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事权专一的地方政局。始建于明朝年间。
历史文化
地名文化
拉毫村还有有两个名称,一个叫“石板寨”,一个叫“营盘寨”。石板寨,是这个村寨的自然名称,一走进这个寨子,一切的建筑,都取材于石头,石头房、石板路、石板桥、还有村民打的水缸,过年用打粑粑的粑槽,养猪用的猪槽都是石头做的。
营盘寨,是第二个历史名称。拉毫村有悠久的兵营历史文化,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开始到清朝逐步完善,是兵营历史阶段,当时这个寨子内全部是官兵,没有居民。这里的兵营是依照地形一排排的往下建,中间是的是寨内主道,以主道为中间线,分南北两边建房,一边二栋兵房。
地方方言
拉毫村村民中苗族人居多,因此多讲凤凰土语和苗语。
凤凰土语:凤凰土语读音接近于西南方言,但口间实属杂乱,许多词汇没有洽当的汉字准确表达。没有尖音及团音,消去了普通话中的入声和上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形容词体现在加重语气以示强调且多用叠词表示,如:红、黄、绿等。凤凰土语中有五个常用的音,给(意:他),果(意:那),铆(意:没有、不),呷(意:吃),强(意:怎么)。其它部分凤凰本土方言:胎(大),踉(小,平声),港(讲,说的意思),晚上(亚嘎),嘎公(外公),嘎婆(外婆),娘娘(姑姑,平声),大大(哥哥),漏漏、老老(弟弟),睡觉(困俺避),占便宜(占香影)等。
苗语: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无文字,属苗瑶语系,很多音完全是平声。
苗族人自己的这种语言为:“朵雄”,这些语言都能较好的表达思想感情,沿袭至今。苗语和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名词和形容词没有词尾。如虾儿,苗语叫打送,鱼儿,苗语叫打藐。二是它和汉语在构词顺序有些不同,又犹如英语一般;三是和汉语在词义上也存在差异;四是它在句法结构中,动词后边不用“得”作补语,而汉语动补结构中的动词与补语之间有“得”结构词,苗语却一概没有;另外,苗语中有一种固有的特殊词组,俗称“四字格”如:想念,苗语叫板,山岭,苗语叫比高、比妒忍。
文物古迹
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其中清嘉庆二年(1797年)到五年(1800年)扩建了边墙和东门。村寨内城楼共有3处,分别为城东门、城西门、城北门。均为早期城楼,于2000年在原有的旧址上重新修缮,并与南长城衔接。
土地庙:位于城东门西侧和西门背面各一处,主要用于村民消灾消难、保平安的供奉神明,村寨内每逢初二、四,村民陆续前来烧香祭拜。该庙造型简单,简陋于树下、路旁,以两块石头围垒,一块石头为顶,便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形土地庙。目前保存较好,建造年代不详。
古坟: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六年,位于村寨东侧入口,四座古坟布置在村寨主道路的南侧,字迹较为模糊。这里曾是驻守戎边,征战而亡的将士冡。
军火库:村寨内军火库位于云盘大道路旁南门井附近,其房屋基本上仅剩下半间,屋顶采用小黑瓦,屋架形制采用穿斗式,墙体使用当地传统的石板砌筑,现建筑已为遗址,已失去原有功能。建造年代不详。
非遗项目
湘西苗族民歌可分高腔、平腔、仡佬腔、飞腔、叭固腔五大声腔。在不同的演唱形式及内容上,派生出接亲调、送亲调、古歌调、情歌调、工夫调、儿歌调、哭嫁调、老司调、扛仙调、玩调等十种常用歌调。苗歌用苗语演唱,苗歌分格律体和自由体两种,每组歌都有个引子称“起莎”,苗歌讲究韵律和声调协调,语言储蓄精炼,旋律优美动人。曲调丰富,曲式结构很完整,节奏非常自由,旋律多装饰音和滑音,演唱时,真假声转换自如,演唱形式多样,润腔方法特殊,风格特点鲜明。尤其苗族的情歌善于抒发感情,内容丰富,给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村寨内的苗家人每逢重大节庆日,都将在村寨门口举办拦门歌及相关表演活动。
2006年,湘西苗族民歌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湘西苗族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苗族鼓舞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等。每逢春节或苗族盛大节日,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到坪场进行鼓舞表演赛。湘西苗族鼓舞历史悠久,产生在苗族祭礼活动中。苗族鼓舞己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种类多达几十种,鼓舞舞蹈动作分为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武功拳术和动物动作四大类,舞蹈动作的特点是: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动作舒展大方,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为营造更为活泼的气氛,苗族鼓舞除敲边伴奏外,还配上了铜锣、唢呐、土号等乐器,大型活动时还加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
2006年,湘西苗族鼓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族服饰
苗族服饰五彩缤纷,丰富多样,多佩戴银饰。苗族服饰在色彩方面具有尚青和装饰配色艳丽等特征。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共有130多种,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考究。苗族服饰不仅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而且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衣目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好五色衣裳”的传统。村寨内的苗族平时着便装,以自种、家纺、自制的麻布衣裙为主。每逢隆重的节庆日便着盛装,富有民族特色。苗族服饰作为女红技艺的显示,是苗族女性文化审美观念的集中和传承。
物产美食
特色物产
拉毫村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花、红薯、黄豆等,另有干果核桃及杏核等农作物。主要经济体有油桐、油茶、漆树、核桃、板栗、山苍子、柑桔、猕猴桃等。药用植物有680种,如首乌、黄栀子、益母草、金银花、八角枫等。野生动物有野猪、獐、乌鸦、锦鸡、野鸡等。
美味美食
糍粑:拉毫村村民有打糍粑的习俗,逢年过节、喜事甚至丧事都要打糍粑。通常有糯米糍粑和蒿菜糍粑两种。将熟糯米饭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捣成泥状制作而成。糍粑有多种吃饭法,有用火烤的烧糍粑、用青菜汤煮糍粑片、与腊肉炒糍粑等。
熏腊味:拉毫村内熏腊肉制作工艺和手法比较独特,腊月间,乡亲们将自家喂养的猪宰杀,将肉切成条条块块,另将经过处理的猪小肠用以剁碎的肥瘦相宜的肉灌进处理后的小肠内并扎好口,然后连同切好的肉条块抹上盐,放进木桶中,让盐渗透到肉的各个部位。精腌制5-7天,挂在通风处,将水滴干,这样便可以熏烤。拉毫村村民灶头常年烧的是木柴,而肉则挂在灶上面,一边烧柴取暖做饭,一边肉熏制腊肉。山区气候温凉,石头房子通风透气,熏腊肉的时间越长,腊肉的味道越是香醇。
竹笋:拉毫村山竹,笋小而细,味道清新。适合与酸辣子同煮。
葱炒地木耳:拉毫营盘寨多青石头,在青石头和城墙高低不平的表面生长着菌类,每到下雨,菌类便会猛长。地木耳品相黑釉透亮,摸起来光滑,闻起来有香味。采摘回来洗净,先将酸辣子煮成糊,再放地木耳,熟透起锅,放少许野葱就可以出锅了。
荣誉称号
2006年5月25日,凤凰古城堡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毫营盘属于凤凰古城堡的一个组成部分。
2012年,拉毫村被列为全国第一批传统传统村落。
2019年12月25日,拉毫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旅游信息
入村路线
拉毫村的交通条件便利。驾车出行:沿省道S308公路可以从村庄南侧进村;也可以走凤大高速,村落距凤大高速黄丝桥收费站约7公里;村庄距凤凰火车站约36公里,车程仅需1小时;距铜仁凤凰机场约22公里,仅需20分钟车程即可到达。
村内导览
主要游览路线:村寨入口——古墓——城东门——土地庙——东门井——保家楼——南阳世第——西门井——南门井——总兵衙署——城西门——南长城
次要游览路线:村寨入口——古墓——城东门——城北门——北门井——城西门——南长城
参考资料
拉毫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建村历史.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旅游导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0 14:3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