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人千里
汉语成语
拒人千里(拼音:jù rén qiān l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成语出处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诣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拒人千里”。
成语故事
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是孟子的学生。鲁国的国君鲁平公准备让乐正子主持国家的政事。消息传来,孟子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他对学生们说:“我一听到这个消息,昨天晚上欢喜得整晚都不能入睡。”
公孙丑很不以为然,就提出疑问道:“乐正子刚强吗?”孟子回答说:“不。”公孙丑又问道:“他见多识广吗?”孟子答道:“也不。”于是公孙丑再也按捺不住提出非议了,说道:“既然是这样,那么您为什么竟会喜欢得整个晚上都不能入睡呢?”孟子答道:“他的为人可是喜欢听取有益的话哩。”公孙丑再次提出非议道:“光是喜欢听取有益的话就足够了吗?”
孟子不慌不忙地说道:喜欢听取有益的话,那么治理整个天下尚且绰绰有余,何况治理一个鲁国呢!如果真的喜欢听取有益的话,那么全中国的英才贤人都将会不远千里而来,把有益的话语告诉他。如果不喜欢听有益的话,那么人们就会(学着他的样)说:‘嗯~,嗯~,我已经知道了!’这种傲慢的嗯嗯的声音和傲慢的脸色拒人于千里之外。英才贤人在千里之外就已经停步不前了,那么谗言谄媚、当面奉承的小人们可就来了。跟那些谗言谄媚、当面奉承的小人混在一起,国家想治理好,可能达到吗?”这句话也往往说成“拒人千里”,形容态度傲慢,不愿与人接近,或毫无商量余地。
成语寓意
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合理的,而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也不一定是错误的、无价值的。傲慢的人,即使是比别人聪明,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别人也会很不乐意接受。上古贤人智士数不胜数,可是清高的文人往往有自以为是的毛病。成语告诉人们,作为栋梁的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不仅仅要能纳,还要能断,全听别人的,等于没听,全部拒人千里,也必然成不了大的气候。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拒人千里”指自以为是,不爱听别人意见的态度,像拒绝人在千里之外;形容态度傲慢,拒绝别人的要求或不愿与别人接近。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作家·欧阳青云《侠骨风豪》:“放过此事不谈,菊大侠尊翁沉疴复发,危在旦夕,放着一位神医不请,并欲拒人千里之外,岂非不明不智。”
作家·于水《杯酒文章》:“紫檀就更糟了,总黑着个脸,仿佛深不可测,拒人千里。还就是金丝楠木看着顺眼,亲近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1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