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拉槽
构造地质学术语
拗拉槽,也称它是对术语aulacogen的音译。出自希腊语aulax(垄沟)。由苏联地质学家尼古拉·沙特茨基于1946年提出。
简介
拗拉槽,也称裂堑、裂陷槽、拗拉谷、大陆裂谷,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三叉裂谷系形成初期,由于地幔柱的上升,产生了由正断层组成的三叉断裂系统,随着地幔柱的不断隆起,初始的断裂体系开始扩张,根据同一力学体系应力优先释放原理,三叉断裂体系必然有一支断裂系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其中2支继续发展成为新的大洋,另一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断裂系就成为拗拉槽。因此,由地幔柱上隆引发的拗拉槽是面对大洋且尾端伸进大陆内部,长期发育、充填沉积的陆内裂谷或地堑。
主要特征
拗拉槽出自希腊语aulax(垄沟)。由苏联地质学家尼古拉·沙特茨基于1946年提出。拗拉槽的基本的地质特征是:现代大陆裂谷带都具有的壳幔过渡层;地幔柱上隆形成的三联点;拉张环境下断穿地壳部位上的狭长沉陷带;强烈的火山岩浆活动所形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与裂谷狭长突变地貌有关的快速堆积、垮塌堆积、低成熟度沉积物及常与火山岩相间的岩石组合特征。从克拉通的凹角处插入并分割克拉通
形成过程
拗拉槽的地壳受以前的裂谷活动影响而比较脆弱,多发地震甚至火山活动。由于拗拉槽的薄弱性,在适当条件下,可能重新活动形成活动的裂谷系。例如加拿大魁北克与安大略的渥太华-邦尼切尔地堑就是一处古拗拉槽,在盘古大陆破裂时重新活化为裂谷。大西洋形成时三叉断裂系,发育为现今的大西洋中脊与贝宁地堑,最典型的拗拉槽是在盘古大陆破裂,大西洋形成时,在现今几内亚湾凹角处地幔柱上涌导致三叉断裂,其中得到充分发育的两支裂谷形成了大西洋中脊,未得到发育的一支裂谷形成了拗拉槽—贝宁地堑(一直向东北延伸至乍得湖)。
理论发展历史
自19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理论引入中国后,一些学者把拗拉槽(Aulacogen)一词赋予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贺兰山地区,并认为贺兰山、秦岭、北祁连中新元古代至早中寒武世为裂谷发育阶段,秦岭、北祁连、贺兰山构成了三叉裂谷系。该论点很快被国内众多学者认同并引用。在一些文献和论著中,一些学者将拗拉槽的概念进一步引伸、发挥。由此,引起了极大关注。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关于拗拉槽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对秦祁贺地区的构造形迹、地层及沉积特征的研究观察,以及对盆地中几条横穿所谓中、下元古界拗拉槽的地震和重、磁、电剖面的仔细核实,深感其证据不足,在沉积、构造上都与国内外定义的拗拉槽存在较大的差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9 23:12
目录
概述
简介
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