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手,又称作揖,是古时
汉民族的
相见礼。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
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周代礼乐文化的主要内容都保存在到《
周礼》、《
仪礼》和《
礼记》这三本书中, 即通常所说的“
三礼“, 。其中《仪礼》一书对当时人所要遵守的
日常礼仪细则记载的十分详细, 有兴趣的人可以参阅这本书, 以窥见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精神风貌。在《仪礼》中,规定士与士之间的
交际礼仪的这一部分叫做
相见礼。
《
尔雅·释诂》
郭璞注曰:“两手合持为拱。即双手相交而握。 具体如何握;十指是否互有交叉;哪只手在外;男子和女子行
拱手礼手型是否相同;中国古礼有吉凶之别,拱手礼又以何为吉凶之别。 这些细节在中国
传统社会都有较为严格的规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手部》曰:“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
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 凶拜反是。 九拜必皆拱手”。
拱手样式在历史上有一个演变,唐宋时期一般为叉手样式,洪武正韵云:叉
手相错也。今俗呼拱手曰叉手。事林广记载,
王日休速成法云叉手法:小儿六岁入学先教叉手,以左手紧握右手,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
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着胸须令稍离,方为叉手法也。”
“凡立。须拱手正身。 双
足相并。必顺所立方位。 不得歪斜。若身与墙壁相近。虽困倦。 不得倚靠。凡坐。须定身端坐。 敛足拱手。不得偃仰倾斜。 倚靠几席。如与人同坐。尤当敛身庄肃。 毋得横臂。 致有妨碍。”
传统汉族的拱手一般作为一种仪态,坐立时将手拱合在身前,表示礼貌,清代以后逐渐将拱手作为一种礼仪动作,用到生活当中,另外传统拱手样式并非抱拳样式,清代以后拱手样式逐渐变为抱拳样式,这个从清代《
节韵幼仪》中可以看到清代的拱手方式。《节韵幼仪》(清)“叉手,八指排成对,左四指,紧贴右手背。右大指,连压二掌侧。左大指,紧压右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