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撒勒人画派
美术学术语
拿撒勒人画派(Nazarener),19世纪初德国青年画家组织,1809年由维也纳美术学院学生J.F.奥韦尔贝克、F.普福尔和L.沃格尔发起成立于维也纳,又称圣路家兄弟会。该组织画家的言行和活动与巴勒斯坦拿撒勒地区的耶稣颇为相似,故被意大利人称为拿撒勒人。他们极力反对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主张恢复纯粹的基督教精神,认为一切艺术都应为道德或宗教目的服务。该组织在J.F.奥韦尔贝克(约翰·弗里德利希·奥韦尔贝克)的领导下,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下半叶,是欧洲绘画中第一次有效的反学院派运动。
概念简介
德国资产阶级在19世纪掌权后,普通民众没有得到所谓的自由平等,反而又带上了新的锁链。人性被压抑,人权没有保障,反应到艺术中就是“否定现实,逃避生活”,拿撒勒人画派就产生于这种把希望寄托于空想的社会思潮里。他们不甘囿于当时的德国学院派艺术,主张向古代大师学习,崇尚远方的浪漫主义方式,属于消极浪漫主义范畴。
拿撒勒画派是由集聚在罗马从事创作的画家组成,他们以恢复纯粹的基督教精神为己任,认为一个太平盛世的德意志理想国只在中世纪出现过,提出回到中世纪和天主教教义中去的口号。他们身着德国古代服装,蓄基督式的长发。由于他们的言行颇类传说中活动在巴勒斯坦拿撒勒地区的耶稣,遂被意大利人戏称为拿撒勒人,这些画家以此称谓为荣。在艺术上,拿撒勒人画派厚古薄今,把16世纪以前的德国、荷兰和意大利宗教画奉为圭臬,声称他们是在复兴A.丢勒佩鲁吉诺拉斐尔以前的基督教艺术精神。
历史沿革
历史背景
拿撒勒人画派又称路家兄弟会或圣路家兄弟会,19世纪早期,欧洲美术界鱼龙混杂,既有处于核心地位的古典主义绘画,也有巴洛克洛可可这样的表现主义流派。前者由文艺复兴后声名显赫的大师们开创,后者虽位列次位,但因其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因而在美术界形成了一种“非官方”和“非上流社会”,成为相对草根的固定存在。这些表现主义流派题材和情感表达角度选择范围较为宽泛,但是也导致了一部分作品流于低俗,不少不堪入目的作品也进入了绘画领域。
画派成立
为了倡导人们回归艺术的神圣性,奥维尔贝克和其他几位朋友共同发起一个绘画同盟组织,最初起名为圣路家兄弟会,他们反对学院派艺术,也不同于法国艺术革新思想。画派创始人主张从最古典的艺术作品中寻找最纯正而洁净的艺术思维,向古代大师学习。他们对18世纪兴起的新古典主义持反对意见,希望将艺术重新归于道德之下。拿撒勒人画派的方向和路线决定了他们所能选择的题材和表现方法都相对狭隘。在成立初期,画派中只有克罗斯费尔德成功创作了一批宏伟壮丽基调的风景绘画,其他人运笔拘束,在既定标准下建树不高。
前往罗马
1810年,圣路家兄弟会将组织活动地点迁到罗马,以废弃的圣伊西多罗修道院作为实现他们宗教理想和艺术追求的活动场所。1811年后P.von科内利乌斯、沙多兄弟、P.法伊特等人加入组织,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极有影响力的画家社团。在这期间,画派名称被改为了“圣伊西多罗兄弟会”,这个名字不仅对团体艺术进行地方性推广宣传,使当地居民有更高认同感,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艺术服务于宗教这一理念,画派逐渐成为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画家社团。但由于信仰的缘故,他们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反而由于这些年轻画家言行举止一板一眼、古风十足,与以色列拿撒勒地区传说中的耶稣行为很像,故被当地意大利人戏称为“拿撒勒人”,拿撒勒人画派称呼由此而来。画家们对这一别称相当满意,认为这是对他们实至名归的赞誉。
巴托尔迪别墅壁画
在罗马,画派成员一方面考证早期存在于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地区的古典艺术资料和残存品(16世纪之前),一方面继续探索如何表现回归道德原点的艺术风格。在达芬奇佩鲁吉诺拉斐尔时代之前,基督教艺术的精神释义基本来自《圣经》中所划定的标准。拿撒勒人画派以信仰制作相关题材绘画视觉艺术作品,避免从个人角度对作品进行诠释和改造。
拿撒勒人画派的艺术观和宗教信仰的主要体现是巴托尔迪别墅湿壁画(1816~1817,柏林国家博物馆)中,壁画取材于《圣经·旧约》,由科内利乌斯、奥韦尔贝克、法伊特多等人合作完成,壁画内容取自但丁等人的文学作品,后因科内利乌斯等人中途退出,余下的工作由年轻的画家接续。尔后,拿撒勒人画派在奥韦尔贝克的领导下继续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拉斐尔前派以及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J·A·D·安格尔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该派画家的影响。
画派评价
拿撒勒人画派的画家在画艺上有高下之分,许多画作都是共同完成,因此代表人物的区分标准不一。该画派除了奥维尔贝克之外,普福尔、克罗斯费尔德以及科内利乌斯也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画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30 10:33
目录
概述
概念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