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婚,汉语词汇,出自《清会典事例·宗人府》,指古代皇族中子女婚嫁,需经皇帝亲自批定,报宗人府,日后正式成婚,称为“指婚”。 指婚,是清代婚礼的婚姻形式。
指婚起源
指婚,后金、清初满族的一种婚姻方式。满语称“抱婚”。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组织,使清初的满族婚姻也纳入了八旗轨道。“旗下所生子女听上选配,或听亲王,并不敢自主”(见《北游录》)。清太宗皇太极曾规定:八旗官员的婚姻由所管贝勒决定,一般平民的婚姻由牛录章京(佐领)决定。当时连王公贵戚子女的婚姻也不能自主,而由太后指配与满洲、内蒙古、汉军的八旗贵族联姻。
指婚形式
指婚,是清代皇家的婚姻形式,由福晋指定后,内务府行文钦天监选取吉日向福晋父宣旨。随后分别择吉日顺序举行文定礼、纳采礼与奉迎礼。
文献记载
《清会典事例·宗人府》:“王公一切事务,俱系宗人府承办。伊等之女指婚请封,自应咨报宗人府查覈,转行礼部照例办理。今各由本家报部,殊属不合。”
清代皇子长到十五岁,由宗人府奏请封爵与选婚。封爵不一定获准,但结婚势在必行。皇子拴婚由皇帝指定,故称之“指婚”,绝无民间的议婚程序。大都在入选秀女中指定福晋。福晋是满语音译,夫人之意。福初读作夫。
成婚流程
成婚流程包括:宣旨、纳吉、纳彩、婚宴、迎亲、出阁、婚礼、朝见、回门。
婚前礼仪
宣旨
由福晋指定后,内务府行文钦天监选取吉日向福晋父宣旨。届时,福晋父蟒服到乾清门东阶下面北跪,礼官面西站立宣读:“有旨:今以某氏女作配与皇子某为福晋。”福晋父承旨,三跪九叩后退出。随后分别择吉日顺序举行文定礼、纳采礼与奉迎礼。
纳吉
文定礼,即《仪礼》士昏六礼中的“纳吉”,民间称小定或小聘。皇子由内大臣、散秩大臣、侍卫、护军等护送至福晋家门前,福晋父蟒袍率家人在大门外跪迎。皇子入门升堂三拜,福晋父答拜,再以同样的礼节拜见福晋母。拜毕辞出,福晋父出大门跪送。与皇族联姻,在可能获得利益的同时,必然付出礼仪代价,不能足额享受岳父岳母的尊严与排场。
纳彩
纳采礼,亦称纳币,即《仪礼》士昏六礼中的“纳徵”,民间谓之大定或大聘。男方送彩礼于女方家,故又称过礼。皇家彩礼非同一般,分为仪物与赐物两类。仪物赐给福晋本人,如衔珍珠的大小金簪、衔东珠的金领约与缎匹、棉花、貂皮、獭皮、狐狸皮等。赐物赐予福晋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彩礼:赐福晋父,黄金十两,白银七百两,狐皮朝衣一件,薰貂帽一顶,金带佩饰,鞍马一匹;赐福晋母,珍珠金耳饰三对,狐肷(狐狸胸腹部皮毛)袍一件,獭皮六张。分装于彩亭,由内务府大臣与
宫殿监督领侍(俗称太监大总管)担任特使率领执事人等前去。福晋父朝服迎于大门外,仪物陈于正堂,赐物陈于阶上,马陈于阶前中道。接礼后,福晋父率子弟在正堂中阶下以东望宫阙行三跪九叩礼。随之,福晋母率女眷出中庭,在阶西望宫阙行六肃三跪三拜礼。
婚宴
福晋家张宴庆祝。宴品饽饽五十桌、羊三十六只由内务府提供。出席纳采宴的有宗室、觉罗、满洲世爵二品以上官员与侍卫;以及宗人府、八旗二品以上命妇。中午时分升堂就坐,福晋父率男性亲族与本旗官员、侍卫坐外堂东面西,来宾坐西面东。宴会由奉茶、奉果食、奉酒、奉馔、酌酒等程序组成,中间伴随音乐助兴。宴会结束,众官一同在阶下望宫阙行三跪九叩礼。福晋母率女性亲眷与命妇来宾宴于内堂,程序大抵如此。
正婚礼仪
迎亲
奉迎礼即迎新妇入宫。婚前一日,福晋家送妆奁到皇子宫,妆奁是先期赐给福晋的仪物。《国朝宫史》卷五:“届日质明,皇子蟒袍补服,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礼。若妃嫔出者,并于所生嫔妃前行礼。皇子乃如福晋父母家,行迎娶礼,回宫。”皇子虽亲迎,却不像民间随花轿同去同归。奉迎仪仗则在晚间出发,由内务府总管一人率属官二十名,皆蟒袍补服,护军参领一人率护军四十名,銮仪卫校尉八抬红缎围彩轿前往福晋家。
出阁
吉时降临,彩轿陈于中堂,福晋礼服出阁。随侍女官服侍上轿。八名内监抬起,灯八炬十前导,女官随从,出大门乘马。前列仪仗,内务府总管率属官与护军前后导护。到宫城门外,仪仗撤去,众人下马步入。女官随轿到皇子宫服侍福晋下轿入宫。皇子福晋合卺仪式,由先期安排于此的命妇负责。皇子西向,福晋东向,行两拜礼。各就坐,女官酌酒合和以进,皆饮,酒馔三行后,起身仍是两拜礼。
婚礼
皇子宫张幕结彩,设宴六十席,款待福晋父母亲族。出席人员,礼仪程序与在福晋家纳采宴类同。
婚后礼仪
朝见
次日清晨,皇子夫妇朝服,依次到皇太后、皇帝、皇后处行朝见礼。皇子在前,福晋在后。皇子行三跪九叩礼,福晋行六肃三跪三拜礼。如为嫔妃所生,还要前去行礼,皇子两跪六叩,福晋四肃二跪二拜。
回门
九日归宁即民间的回门,皇子偕福晋回门,福晋家设宴招待,过后回宫,停留不会超过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