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
2011年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是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图书,作者原筱菲。
内容简介
不要说遥远,其实我已在你的掌心里,并且日渐透明、宁静无比。我的水滴是翩飞的水鸟,绕过你手指的森林,栖落在你的指尖;你也把蓊郁的绿色,投影在我的水面,让我的心海不再空旷。其实有时我不想飞,我想穿行在你影子里的,做一只悠闲的小鱼……
这是一部记录作者高中校园生活的个人,也是作者在高中二年级时在各类期刊上所发表的文学作品精选集。
作者从童年的快乐印记,到花季的梦想和忧郁,以及对雨季的憧憬和迷惘,全面的展现了一个浪漫女孩的花季情怀和青春思索,像一幅飘逸的青春画卷向您徐徐展开。
媒体推荐
该书曾参加过方正科技杯中外百家出版社以“寻找优秀中文作者”为主题的“书赢天下”图书大赛,获优胜奖并结集,2009年列入方正阿帕比数字图书馆。
201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文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的《新课程报》重新编选,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列为“90后校园作家作品精选”系列重点图书出版。
图书评介
著名文学评论家、海南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天涯》杂志主编李少君,文学评论家、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人》编辑张立群作序,由专栏作家、华语校园文学联盟春韵网文学教练严凌君撰写书评,并配发了作者自拍的大量照片。
作者简介
原筱菲:原名郑迪菲,1993年出生,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全国十佳文学少年。发表文2010年与王蒙、莫言、韩寒、郭敬明、方文山等被《出版商务周报》评为“2010年北京图书博览会十大靓人”学、摄影、美术作品1900余篇(幅),散见于《诗刊》、《星星》、《中国校园文学》、《青年文学》、《儿童文学》、《浙江作家》、《天涯》、《北方文学》、《世界日报》、《联合报》、《当代艺术》、《中国摄影报》及美、加、澳、新、马、台、港等百余家中外期刊。
收入国家典籍《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六十年中国青春诗歌经典》、《21世纪十年诗选》,CCTV2系列丛书《开学第一课·金牌原创》、《盛开》《90季》《青少年文学殿堂》等60余种文集、年度选本及精选本。
曾获第三十一届台湾“联合报文学奖”评审奖,两届“华语校园文学大赛”金、银奖,台湾“舞剑坛文学奖”首奖、台湾第四届“叶红全球华语女性诗奖”优胜奖、台湾“X19全球华文诗奖”评审奖、“睿格杯散文诗大赛”特等奖、《语文报》“全国中学生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第四届“观音山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歌月刊》等各类文学大赛的40余种奖项。
出版个人文集《花季单车》《花季不说永远》《嬗变的石头》《时间之伤》及合集多部。2010年与王蒙、莫言、韩寒、郭敬明、方文山等被《出版商务周报》评为“2010年北京图书博览会十大靓人”。
作品目录
第一辑·梦是一枚红苹果
第二辑·站在时光深处
第三辑·失踪的候鸟
第四辑·风中的许愿灯
第五辑·石头里的寓言
第六辑·蝶翅下虚拟的行程
第七辑·开往春天的地铁
第八辑·萤窗小语
序言:一
读懂了就再回来……
——序原筱菲诗文集《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
李少君
我还是第一次写序时这么犹豫,说起来我也算写过很多序了,但这一次,却颇费踌躇,那感觉,就好象是手里捧了一个脆薄的珍贵的青花瓷瓶,小心翼翼地,不敢轻举妄动。看原筱菲的诗时的心情也是这样的:说轻了怕别人看不出那里面的好,说重了,又怕有捧杀或棒喝的嫌疑,毕竟,她还是这么个花样年华,还出道不久,却已名满江湖,被誉为校园文学玉女掌门人,俨然90后的领军人物了。
还是从她的具体的诗作说起吧。第一次深刻地记住她的诗是因为一首《距离》,之所以说第一次,是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就已经是老网友了。她来访问我博客,并且留言,我好奇地回过头去探望她的博客,原来还是一个小女孩呢,但看到这个小女孩的诗清新可喜,就存了一分好感,然后在网上来来往往,不时有些交流,虽然觉得她的诗比同龄人高出很多,但还不是太在意,在很多报刊上看到她的名字和诗也还没太在意,然后在深圳举办的首届春韵杯华语校园文学大奖赛颁奖典礼上碰到她,她是高中组诗歌第一名,我是特邀颁奖嘉宾。我就跟主办单位负责人说,这是我发现的文学天才啊。其实带点开玩笑的性质,负责人就猛握我的手,她站在一边淡淡地微笑,很宁静的小姑娘,好感又增加了几分。然后,就读到《距离》,这才真的一下子给震住了,这首诗不长,才七句,摘录如下:
一只蟋蟀和一群蟋蟀没有什么区别
它们的鸣叫都在我的四周
一群人一一走过
感觉像幽灵一般
星光下蟋蟀们靠得很近
人和人之间
却隔断了夜色
这首诗的感觉,应该说非筱菲这个年龄段的女孩所能感受和把握,但她却很冷静地描述出来,并且一下子抓住了核心:“星光下蟋蟀们靠得很近/人和人之间/却隔断了夜色”,把人在夜晚的孤独感一下子放大了,扑面而来。这首诗里充溢着一种磅礴的强大而完满的气息,具有相当的冲击力。而且越读越有味道,仿佛这首诗自身有着神奇的繁衍生殖力,自身繁殖生产着联想与诗意。这就是诗的奇妙之处,一旦写出,就有自己的生命,不断地生长衍续下去。这首诗可以说几近完美,放到任何一个新诗选本里都不逊色。
我于是开始留意筱菲的其他作品,确实没有让我失望。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带来惊喜,比如她的《站在时光深处》:“站在时光深处/擦肩而过的人只瞥见一只/普普通通的瓶子/它随意的站立/仿佛空空”;还有《寒冷的玉兔》:“月宫里的玉兔绒毛一定很长/不然它怎能忍受孤影深处的清冷/凄凉的清辉渗入毛孔/我看见兔宝宝寒冷地颤抖”……读这些诗歌,让人怀疑筱菲有通灵的第六感,而这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必备的特殊禀赋。
当然,最让人惊讶且无法忽视这个女孩的是《披衣赏月的人》这首诗。全诗如下:
披衣赏月的人必知月光的清冷
一个人出门赏月必知月的孤单
披衣赏月的人不是要赏它的细情节
而是赏它泻下来的那些清辉
如云影忽疾忽缓
披衣赏月的人走走停停
月,时隐时现,却把月光
偷偷地洒了一地
洒在了披衣人披着的衣服上
月光不会生根
披衣赏月的人把所有的心事
交给了会眨眼的星星
在清晨玄虚的雾海中
缓缓飞过一只鸟
披衣赏月的人消失在
几个早起的人影里
这首诗写得相当完整,开头两句,就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力与独特的个人感受,而且有着她这个年龄的女孩子难得的沉着、冷静,“披衣赏月的人必知月光的清冷/一个人出门赏月必知月的孤单”,披衣赏月的人其实不仅仅是赏月,还享受着、咀嚼着自己的那一份孤独,但并不觉得凄凉,并不只是孑然一人在那里形影相吊,反倒是有一份自得,一种心甘情愿与世隔绝的自满自足。而后,“如云影忽疾忽缓/披衣赏月的人走走停停”的描述也非常准确,形象化,仿佛正有一个人在踞踞独行,边走边看,欣赏着月亮,也品味着自己的个人心事。结尾收得也好,呈现出一种空灵、虚幻之美,“在清晨玄虚的雾海中/缓缓飞过一只鸟/披衣赏月的人消失在/几个早起的人影里”,很有些禅意,让人不禁怀疑那个如此欣赏享受月光的人成仙了吗?就象一个人经过一夜纯粹的个人的内心修炼,终于得道或悟道了,然后就隐遁消失了。
客观地说,如果要给原筱菲的诗歌一个定位,我敢说她早已超越刚出道时的徐志摩、冰心之类,更不要说什么席慕容之类了,但对此也不必太骄傲得意。时代的背景不同而已。因为,新诗从开始就起点很低。基本是从零开始起步。胡适说《尝试集》,也确实就只是尝试而已。而原筱菲成长的时代已是新诗积累发展了近九十年的时候,而且又恰逢一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诗歌交流最充分的时代。我曾经这么分析过:二十世纪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时代,是新诗完成启蒙的时代,五四一代、现代派甚至朦胧诗,都只是借助向西方取经而来的大内密笈珍本或炼就独门功夫险胜同辈而出类拔萃。而现在,那些所谓技巧手段不过是常识。二十一世纪则开始进入一个自下而上的时代,是新诗自我成长、自由创造的时代。因为,到二十一世纪,在网络的推动助力下,中国人的生活进入一种全面的自我创造的时代,大量的新方式与新经验接二连三地涌现。在此时代,新诗也已开始完成了普及化、草根化过程,进入一个自发成长、自由竞争与自由创造的时候,这是可能产生伟大创新的时代,是可能出现大诗人与伟大诗歌的一个历史契机。原筱菲欣逢其时,正处于新诗不断加速上升、融汇整合古典诗歌、新诗甚至西方现代主义的阶段,自然起点很高,一出手就超越前人其实并不太难,难的可能倒是要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具备一种吸取一切消化吸收一切并最终自我创造超越一切的强大心灵与能力。
好在筱菲好在似乎不缺乏这份悟性,还未定型,还在成长之中,而她似乎也有广泛吸纳古今中外的兴趣。她的一首《无序……》,显示她没有将自己局限于某一种形式或类型,而是能够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可以欣赏和包容其他的风格与特异性,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再笔直的街也会有岔路和弯转,
再清洁的路面也会有落叶和鸟的粪便。
我忽然畸恋上杂乱和无序,
那种随意丢弃的,随意摆放的
和随意被遗忘的,
它们存在,
并且相当美观。
比如乱石丛中一只破旧的童鞋。
比如垃圾桶里一枝凋败的玫瑰。
比起她那些追求古典隽永韵味的诗歌,这首诗是另一种类型,颇具现代感,写法也随意自然,也显示她已有处理特殊或多样形式诗歌的能力。而且就这本书而言,那些记录她的日常生活和感觉的散文、小说,也是我很感兴趣的,写得俏皮、有趣、生动,显示她投身生活、融入生活、拥抱生活的热情及对此具有的思考反省能力,是她更多的其他方面才华的展示。
总之,整本书已构成当代文坛一个不容忽视、不容小覰的文本,这是代表文学的未来与方向的年轻一代人的心灵史与心灵纪录,面对这样的文本,或许以筱菲自己的一首诗来结束最为合适:
披一身光的羽衣,我从影子里站起
洁净得如梨花细雨,雨滴里隐藏着
早春的密语
岩石等待我打开它尘封的秘密
一棵小草对我舒展开一些
小小的心事
读懂了就再回来
陪我静坐在影子里
作者系:著名文学评论家、海南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天涯》杂志主编
序言:二
幸福的时光流过文字
——序原筱菲《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
张立群
“90后”诗人原筱菲让我为其诗集《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作一个短序,这既是信任,又是挑战。面对如此花季的年龄和纯真的诗句,我深信:我们这些“以诗为生”的人,肯定感觉苍老许多。在当下,代际的差别早已不再是辈分的象征,而写作可以带来的冲击强度,却不折不扣成为耀眼于诗坛的关键之处。长期以来,由于批评的使然,对于出现诗坛的流行语汇似乎从不是一件陌生的事物,但具体涉及到“80后”特别是“90后”的诗人诗作,我的阅读经验不仅仅是茫然,还有详细阅读之后的感慨。
从原筱菲的创作简介可以看出她是一位起点较高的“少年作家”,这位诞生于文化转型、经济腾飞年代的诗人无论就文化素养,还是生活经验都远胜于前代的同龄水平。想象中,这一代诗人大胆、有才情,对包括文字在内一切事物都有敏锐的接受力和感受力,因而,他们可以迅速莅临文坛绝非偶然,尽管,成名过早可能会使其深度被才气埋没,但所幸的是,原筱菲们的时间还充足得很,所以,我的担心也许纯属多余。
我将对原筱菲的评价定位于“幸福的时光流过文字”,主要是因为她的诗集无论从名字到文字到处弥漫着幸福的气息:幸福是她的自然年代,也是她纯洁的心灵,更是其无忧无虑的必然流露,正如一切象其诗作《七月的轮滑》中写到的那样——
七月的轮滑/隐藏在课桌里面/它滑过的轨迹/掩盖了课本上生硬的文字//燕子是在天空中/练习飞翔的/婉转中才剪出了漂亮的云朵/和缠绵的雨丝//我在文字的版块里懒散地爬行/颠簸的字迹让轮滑/无法承载我的飞旋//透过窗/我倾听狭小的天空/书缝间逃遁出一片/被细雨淋湿的/花瓣
季节如此灿烂,“轮滑”如此活泼生动,在“文字”和“轮滑”之间,旋转和舞动的青春象飞翔的梦:在云朵和雨丝下,一个花季少女在偷偷的写作、神驰和倾听,日子是速度,是技巧,是旋转而过的气流,不着痕迹地流过文字。
看到网上许多评价“80后”、“90后”写作的文章,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对其产生的影响,显然,影响的实质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只在于它们可以产生怎样的文化影响。对于一个有潜力的诗人而言,归根结底是其写作产生怎样的影响,捕获怎样的新质。读原筱菲的诗,我是在《有音乐的贺卡》、《随童话一起漫动》等作品中,读出了“任性”、“天真”和青春的“咒语”——作为一位少女诗人,原筱菲仍然迷恋美丽的梦,她的痴迷如“我想在黑暗里遇见/童话里的那个女孩/向她要一根火柴/海的女儿那无法分开的脚/会不会更冷//不知我能否走进小矮人的木屋/坐在地炉前想火光中奶奶/或是与白雪公主相拥而眠”(《童话里的深秋》)令人感动,而她的想象又如此的恬淡、天真,这是一个诗人的本色,也是走向未来的潜质。
当然,她也有与生俱来的忧愁:在组诗《光影里的静物》、《口语里的静寂》等作品中,那忧郁的情怀似乎过早地进入了她的世界。但比较漫长而坎坷的人生,这一切仍然是“幸福的时光”——她依然在喧嚣的时光中仰望和倾听,关于“调色板”、“乌鸦”、“蝴蝶”和“布谷鸟”的故事,她以微醉的情绪漫过极有可能是毫无生机的文字,而当一切注入之后,“花季单车”只在洁白的纸张上留下了淡淡的履痕……
记得属于我们年少时代的女诗人席慕蓉曾写过“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的诗句,由此看待眼前的原筱菲,她的花季正持续不断地闪现着美丽而幸福的色彩:遍览《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有一些诗句还存在许多情感大于理智,可以进一步打磨之处,但在抒情的年龄,过分的要求相反会成为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因而,我只能怀着忐忑的心情写下如此简单而肤浅的文字,至于更多的文字见证,必将和原筱菲接下来的诗作一样属于遥远的未来!
作者系:文学评论家、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人》编辑
图书评论
石头在内心开花
——从原筱菲看90后的新面像
严凌君
农历小年这一天,深圳下起了新春第一场雨,在时急时缓的连绵雨声里,我翻阅着原筱菲的三本诗文集,又接着浏览了她发在春韵网上一些未收进文集的诗篇。我感觉,在十六岁的高中女生原筱菲的笔下,勾勒了一副新生代文学少年的新面像,属于90后青春写作的面像。
通常,青春的诗篇以反叛开篇,而反叛的青春也容易引人注目,如嚎叫的垮掉一代,如醉舟放歌的兰波,如穿裤子的云马雅可夫斯基,如麦田的守望者塞林格。反叛者与世界的关系剑拔弩张,甚至你死我活。冲决故有的罗网,在抗争中求活,落网者死,破网者活,文学史上遗留一地孤魂野鬼的哀伤。
还有另一种青春诗篇,诗人貌似宁静地成长,石内玉争,蚌中珠磨,一味上演内心的戏剧,表现了另一种决绝:拂去随性的尘埃,收敛躁动的羽毛,皈依内心的坚守——硬石一样的自我,这也是青春的本真。这在一些女作家身上表现明显:贵族气的沃尔夫、闺阁淑女型的狄金森、修女型的米斯特拉尔。还有,在大唐一代诗人群体中,也多有这种超尘绝俗的“少年精神”。
中国当代的青春文学,多有愤世嫉俗的怨怼,也多有顾影自怜的滥情,而以清灵的姿态书写自我,舍弃阴影素面朝天的形象,就显得难能可贵。原筱菲拥有逃离污垢的罕见能力,拂去尘埃的珍贵品质,在有节制的宁静中获得纯净,正如寂寞的小小池塘不错过每一缕阳光投影,生命就是一场美丽的邂逅。这种更上层楼的心怀,或许预示着90后的新面像,待我们用新的眼神欣赏。
我就这样站立在风景中
像一只瓶子
阳光折射出七彩的环
是我时光深处的密语
只等待来自阳光深处的人
潜心破译
——《站在时光深处》
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诗人的自我认知中现出端倪。原筱菲不断表达着丰富的自我形象,强化自我与世界有限度的认同、坚韧的抉择和固守。小小少女可以如此勇敢:冬天,“让一条河穿过自己的身体”,结冰,破碎,在我内部融化,“融化后是更多的我”,我与世界的寒意握手言和:
我喜欢把自己裹在厚厚的衣服里
过自己的冬天
让一条河穿过自己的身体
然后结冰
然后破碎
身体是僵硬的河床
是麻木的此岸和彼岸
我只在自己的内部流动
没有谁听得见我偶尔融化的声音
融化后是更多的我
然后穿过
然后结冰
然后破碎
——《破碎》
然后,我看见了石头在内心开花:“风一来,我就变成了石头/躲在自己的坚硬里/做自己柔软的梦”(《嬗变的石头》)这样的石头姿态,“不会为谎言动情”,“即便落入深谷,也不会受伤”。隐忍的调皮,单纯的豁达。这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据诗人自述,童年随着父母在多省市飘泊生活,直到初中才开始在一个城市定居。那种流浪的感觉没有留下创伤,似乎也没有变成直接的文字(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的,当少女敢于俯视流离的童年的时候),但已经养成一种强健的心态。或许,因为飘泊,对幸福的认知也特别:
我只关心在春天里遗失的那些美好
花枝就这样站在风中
不知该如何催开这被禁锢的花朵
甜蜜的日子
我必须背离幸福
并做出一个无奈的微笑
以证实自己的淡定
和傲慢
——《遗失的美丽》
“永不说出内心的空虚”,“不愿让幻想疲倦”,诗人这样告诫自己。“我把脱下来的影子悬挂在墙上/让梦只身出门”(《睡莲》)她清醒地意识到有两个自我,在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现实生活,另一种是艺术化生存:“原来我每天只是用一半的自己/在生活/就像对折的一张白纸/我只在意了面向我的这一半/而另一半早已印上了鸟语和花香/却被随手覆盖和遗忘。”(《岁月的折痕》)“我的日子,蜷缩在纸张的背后,被摇曳的文字摇得七零八落。它像我所有的积蓄。”(《日记》)“世界简单到只剩下一堵墙壁,无需着色,已经涂满了影子的色彩,这幅画只有我——一个背着阳光静坐的人才能看得到。”(《涂鸦》)这样的青春丰盈、自足、美好。于是,有了睥睨现实的能量:有人偷走了我梦里的星星,我出门寻找那个偷星的人,“所有的人行色匆匆/他们面无表情心灰意冷/看起来都不会是/窃取过光明的人”(《星下寻梦》)。于是,也有了神往美好的别致情怀:“一滴墨殷开/我的恋人穿一袭黑衣袅袅而来/我怕浓重的颜色禁不住风雨/那就少些色彩/只渲染墨色里的/情浓,情淡”(《水墨恋人》)
原筱菲用“另一半的自己”自觉选择艺术化生存,这对于现在的校园写手具有启示录的意义:无论你有多少烦恼和苦难,人生依然可以是一场美的追寻。原筱菲爱文字,学的是美术,偶尔也摄影,她用文字、画笔、相机表达自己和世界,诗歌与影像两栖,现代社会正需要这样跨界型人才。
我读到的原筱菲最美丽的两首诗,都是自我形象的生动素描。她要做一个《披衣赏月的人》:独赏寂寞之美,不只是“习惯寂寞”,更在主动寻找寂寞,在孤寂中丰盈,正如里尔克对青年诗人的祝福。她渴望《以鸟为邻》,“没有鸟语的梦”多么无聊,应该有一种更好的日子,比如:“其实我更愿意以鸟为邻/与星星共枕在/同一屋檐下/即使无眠”。做一个大自然的孩子,不只是童心,而是企图恢复人与自然的古老关系。
纯净是一种美,一种提炼过后的美,却不露雕琢痕迹。获得纯净的缘由,来自诗人面向世界的态度:“我只关心在春天里遗失的那些美好”,因此,纯净其实是一种选择美学和生活美学。需要小心的是,佼佼者易污,纯净会不会变得脆弱?如果说,纯净的诗人之心是一口小小的寂寞的池塘,假如投入一块激动的石头,会画出怎样的波纹?毕竟,除了风花雪月,还有人间烟火;除了自我,还有世界。我欣喜地看到,诗人正尝试着把纯净变成一种力量。原筱菲在浅斟低唱之外,更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在自我与世界的邂逅中,迎风摇曳,落英成诗。原筱菲“日记体”组诗《另类校园》,这种秘藏在日记本中不敢轻易示人的文字(甚至目前仍没有收入正式出版的三本诗文集中),由于反映了触目惊心的校园现实,加上口语式的直白形式,从而具有穿刺现实的动量。选读其中三首:
【跳楼女孩】 
跳楼的那个女孩回来了。
因为有三楼的护栏,
所以她从五楼又回到了一楼。
只是在医院里休息了一段时间。
回来后她成了校园的一霸,
连最凶恶的教导主任都惧她三分。
她的伤似乎一直都没好,
她走路的样子
一直保留着跳楼的姿势。
【嘶喊】 
午夜。
盥洗室传来一声嘶喊:
“不用你管——
孩子我自己能处理……”
接着是摔手机的声音。
室友们从睡梦中惊醒,面面相觑。
都知道她说的孩子
不是她自己。
【吸烟】 
吸毒品烟的那个女生
得了水痘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上学。
同班两年我们只说过一次话。
那天,她坐在操场的石阶上叫住了路过的我,
她的手心里托着一只迷途的蚂蚁:
“你认为吸烟的女生都是坏孩子吗?”
“不是,最起码你不是!
因为我知道你很仗义,
会信守每一个小小的承诺。”
她流泪了,把蚂蚁轻轻放在石阶上
点燃了一支烟:
“足够了,
这十七年
我没有白活!”
我以为,在原筱菲这一类文字中,蕴含着一个杰出诗人的潜质。一般的青春写手,都有一种鸵鸟般的习性,漠视身处的环境,冷淡现实的真面目,把头别过去,躲在自己的梦境里玄幻虚构,自造一个迷离的世界,自得其乐,久而久之,他们集体丧失了表达现实生活的能力。这种集体性的逃避,于人于己,后果堪忧。原筱菲直面现实的真诚,正是写作良心的例证。这种青春残酷物语,不只是记录和宣泄,难得的是,字里行间的冷静和同情。“青春是一块冷铁/锈蚀在凝固的校园/成长的印记/是暗红的锈痕”(《雕刻时光》)或许,正因为有纯净做底色,既可以反衬出污秽,不让自己陷身其中,又可以感同身受,与所有的青春同情通心,最后,与世界同情通心。
【刻画】 
我在风中刻画一只脏兮兮的陶罐,
不知道上面的那只蜘蛛是否也该画上去。
按理说它不属于静物,
但在风中,它比陶罐更安静。
它身体的形状和颜色像极了陶罐,
就连高光和投影都是一样的。
唯一不同的是它有脚,
极有可能在我还未画完的时候
它已爬到了旁边那只透明的酒杯上。
因为我不曾刻画到它的内心。
我极度欣赏原筱菲将现实转化为诗句的能力,尤其在青春写手集体缺失这种能力的时候。她的《组诗:逃出画室或回到画布》,达到了举重若轻的状态。《刻画》是其中之一,诗人在美术课上的一次走神,让我们记住了这只不守规矩的蜘蛛。
自然,光有一口纯净的池塘是不够的,池塘周边的世界更大。光有一颗石头藏身也是不够的,即便是通灵宝玉也无法抵御岁月的风刀剑霜。未来的日子,有更大的世界等待你去落笔,用文字和图像,将世界转换成你的面像,又为世界增添风景。祈愿你有充分的自足与自由。
与原筱菲邂逅在2008年,当时,我所主持的春韵网举办“第一届华语校园网络文学大赛”,筱菲是唯一的诗歌金奖得主,评委团把最重要的一票投给了希望和未来。原筱菲在华语文学圈的名声鹊起,证明评委们慧眼识珠。其后,筱菲慷慨出任春韵网诗歌专栏“如歌岁月”的首席版主,继而在春韵网开放给海内外写手免费建站的“华语校园文学联盟”中,组建了“90后诗歌群落”,短短一年,蔚为大观,俨然成为90后青春诗人的大本营。我甚至痴想,二十年后,中国最优秀的诗人,应该有相当一部分将从这里诞生。筱菲表示,“无论怎么说我都是从《春韵》成长起来的呢。”相伴青春,优雅成长,正是我们的心愿。
作为90后的代表诗人之一,原筱菲曾发出这样的呼唤:“请给我们一份天空,让我们在鲜活的阳光下自由地呼吸;我们曾是一群倒立着看世界的孩子,倒立着看那些丢失在光影中的人。谁为我们静坐,静听我们天使般纯净的歌声?”(《90后,一块“愚人”的招牌》)我试图从原筱菲的文字中看出90后的新面像。而借用90后这个方便的纪年,无非是希望,他们不是80后的骥尾,而是90后的凤头。期许在新面像之后有新的文字风骨,有一片属于他们的天空。
作者系:专栏作家、华语校园文学联盟春韵网文学教练、深圳市南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作品
嬗变的石头》《时间之伤》《花季单车》《花季不说永远》《雨·漾》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6 10:3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媒体推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