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
冯骥才散文作品
《挑山工》是当代作家冯骥才1981年创作的泰山见闻式散文
作品原文
挑山工
你见过泰山①的挑山工吗?这是种很奇特的人!
不知别处对这种运货上山的民夫②怎样称呼。这儿习惯叫做挑山工。单从“挑山”二字,就可以体会出这种工作非凡的艰辛。肩挑着百十斤的重物,从山下直挑到烟云缭绕、鸟儿都难飞得上去的山顶,谁敢一试?更何况,这被誉为“五岳③之首”的泰山,自有其巍巍而不可征服的威势。从山根直至极顶处,一条道儿,全是高高的石头台阶,简直就是一架直下直上的万丈天梯。在通向南天门的十八盘道上,那些游山来的健壮的男儿,也不免气喘吁吁④,一般人更是精疲力竭,抓着道旁的铁栏,把身子一点点往上移。每爬上十来磴⑤台阶,就要停下来歇一歇。只有在这时,你碰到一个挑山工——他给重重的挑儿压塌了腰,汗水湿透衣衫,两条腿上的肌条筋缕都清晰地凸现在外,却默不作声,一步一步,吃力又坚韧地走过你身旁,登了上去。你那才算是约略⑥知道“挑山”二字的滋味⋯⋯
挑山工,大概自古就有。山头那些千年古刹⑦所用的一切建筑材料,都是从山下运上来的。你瞧着这些构造宏伟的古建筑上巨大的梁柱础石、沉重的铜砖铁瓦,再低头俯望一条灰白的山路,如同一根细绳,蜿蜒曲折,没入苍茫的谷底。你就会联想到,当年为了建造这些庙宇寺观,为了这壮观的美,挑山工们付出了怎样艰巨和惊人的劳动!
我少时来游泰山,山顶上还有三、四十户人家,家中的男人大多是挑山工,给山上的国营招待所运送食品货物以为生计⑧。清早,他们拿了扁担绳索,带着晨风晓露下山去,后晌⑨随着一片暮云夕阳,把货物挑上山来:星光烁烁时,家家都开夜店,留宿在山头住一夜而打算转天早起观瞻⑩日出的游人,收费却比国营招待所低廉。他们的屋子是石头垒的。山上风大,小屋都横坚卧在山道两旁的凹处,屋顶与道面一般平。屋里边简陋得几乎什么也没有,用来招待客人的,只有一条脏被和热开水。为了招徕主顾,各家门首还挂着一个小幌牌⑪,写着店名。有的叫“棒棰店”,就在木牌两边挂一对小木棒棰;有的叫“勺儿店”,便挂一对乌黑的小生铁勺儿;下边拴些红布穗子,随风摇摆,叮当轻响。不过,你在这店里睡不好觉。劳累了一天的挑山工和客人们睡在一张炕上。他们要整整打上一夜松涛般呼呼作响的鼾声⋯…
在这些小石屋中间,摆着一件非常稀罕的东西。远看一人多高,颜色发黑,又圆又粗,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上边缀满繁密而细碎的光点,熠熠⑫闪烁。好象一块巨型的金星石。近处一看,原来是一口特大的水缸,缸身满着裂缝,那些光点竟是数不清的连合破缝的锔子,估计总有一两千个。颇令人诧异⑬。我问过山民,才知道,山顶没有泉眼,缺水吃,山民们用这口缸贮存雨水。为什么打了这么多锔子呢?据说,三百多年前,山上住着一百多户人家。每天人们要到半山间去取水,很辛苦。一年,从这些人家中,长足了八个膀大腰圆、力气十足的小伙子。大家合计一下,在山下的泰安城里买了这口大缸。由这八个小伙子出力,整整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把大缸抬到山顶。以后,山上人家愈来愈少,再也不能凑齐那样八个健儿,抬一口新缸来。每次缸裂了,便到山下请上来一名锔缸的工匠,锔上裂缝。天长日久,就成了这样子。
听了这故事,你就不会再抱怨山顶饭菜价钱的昂费。山上烧饭用的煤,也是一块块挑上来的呀!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架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端翘起处,垂下几根绳子,拴挂着沉甸甸⑭的物品。登山时,他们的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垂着,伴随登踏的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以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一端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合阶,就到了台阶的另一端,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一端再转回来,一曲一折向上登。每次转身,扁担都要换一次肩。这样才能不使垂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碰在台阶的边沿上,也为了省力。担了重物,照一般登山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路线曲折,就使路程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大约多于游人们路程的一倍!
你来游山。一路上观赏着山道两旁的奇峰怪石、巉岩绝壁、参天古木、飞烟流泉,心情喜悦,步子兴冲冲。可是当你走过这些肩挑重物的挑山工的身旁时,你会禁不住用一种同情的目光,注视他们一眼。你会因为自己身无负载而倍觉轻松,反过来,又为他们感到吃力和劳苦,心中生出一种负疚⑮似的情感……而他们呢?默默的,不动声色,也不同游人搭话——除非向你问问时间。一步步慢吞吞地走自己的路。任你怎样嬉叫闹喊,也不会惊动他们。他们却总用一种缓慢又平均的速度向上登,很少停歇。脚底板在石阶上发出坚实有力的嚓嚓声。在他们走过之处,常常会留下零零落落的汗水的滴痕……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你慢。你从他们身边轻快地超越过去,自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可是,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四外雄美的山色,或在道边诵读与抄录凿刻在石壁上的爬满青苔的古人的题句;或在喧闹的溪流前洗脸濯⑯足,他们就会在你身旁慢吞吞,不声不响地走过去。悄悄地超过了你。等你发现他走在你的前头时,会吃一惊,茫然不解,以为他们是象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的斗母宫殿前买登山用的青竹杖时,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黄术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他去。可是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平平的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这当儿,竟发现那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茵上抽着烟。随后,我们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身后,直到看不见。但当我爬上半山的五松亭时,却见他正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他的挑儿。褂子脱掉,现出黑黝黝、健美的肌肉和红背心。我颇感惊异。走过去假装问道,让支烟,跟着便没话找话,和他攀谈起来。这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干了近二十年。然后他说;“您看俺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长年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矮粗。象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来,晃晃悠悠哪!”他逗趣似地一抬浓眉,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
这么一来,谈话更随便些,我便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出来:
“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边来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儿吗?”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之色。他吸一口烟,吐出来。好象做了一点思考,才说:
“俺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俺们跟你们不一样。不能象你们在路上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总往前走。别看俺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瞧,是不是这个理儿?”
我笑吟吟⑰、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我感到这山民的几句话里,似乎包蕴着一种意味深长的哲理,一种切实而朴素的思想。我来不及细细嚼味,做些引伸,他就担起挑儿起程了。在前边的山道上,在我流连山色之时,他还是悄悄超过了我,提前到达山顶。我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碰见他,他正在那里交货。我们的目光相遇时,他略表相识地点头一笑。好象在对我说:
“瞧,俺可又跑到你的前头来了!”
我自泰山返回家后,就画了一幅画——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不声不响、坚韧地向上登攀。多年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前,不肯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词句注释
①泰山:中国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县。
②民夫:旧时称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或服劳役的人。此处即指民工。
③五岳:指中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以泰山为第一。
④吁(xū):吁吁,象声词,形容出气的声音。
⑤蹬(dèng):量词,用于台阶或楼梯。
⑥约略:大约,大略。
⑦刹(chà):佛教的寺庙。
⑧以为生计:当作谋生的手段。
⑨晌(shǎng):一天以内的一段时间。后响,下午至傍晚一段时间。
⑩瞻(zhān):往前或往上看。
⑪幌(huǎng)牌:挂在商店门外表明所卖商品的标志。
⑫熠熠(yì):光耀,鲜明。
⑬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择。
⑭甸甸(diàn):形容沉重的程度。
⑮负疚(jiù):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
⑯濯(zhuó):洗。
⑰吟吟(yín):微笑的样子。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二百余种。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单筒望远镜》《艺术家们》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五十余种。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创作背景
五次登泰纪事
冯骥才对泰山的认知和感情是从孩提时代开始。他的外祖父是山东济宁人,在清末曾任武官,常与好友康有为结伴游玩泰山。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关于泰山的故事,使得泰山早早便潜在了他的血液里。
冯骥才曾五次登泰山。每次登山,各有不同感受。
冯骥才第一次登泰山,是在1964年,22岁的作者跟随画家溥佐先生一起泰山写生,途中遇见了挑山工,虽然不曾和他们交流,甚至由于他们低头挑货行路,无法看清他们的模样,但是挑山工留在了作者的心里,此次“真正原生态”的种种感受和见闻,成为作者创作《挑山工》的缘起。
冯骥才第二次登泰山,是在1976年的春天,冯骥才在工人大学教授国画山水和绘画史,带学生去泰山写生。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二次登泰山。散文《挑山工》中描述的那个黑黝黝、穿红背心的汉子,就是作者这次在山里遇到的。比起别的挑山工,他好像稍稍活泼一些,与作者有一些无言的交流,也给作者一种唯挑山工才能给予的启示。散文《挑山工》里的见闻也多来自于此次登山。1979年底到80年代初,冯骥才由于写作过度疲累而生了一场大病。病中的他喘息、虚胖、憔悴,不能见人,不能听声音。《挑山工》是他病中发表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他曾回忆说,那时他最需要挑山工负重百斤、着力攀登的精神。
冯骥才第三次登泰山,是在1989年冯骥才的父亲去世之后。那时,母亲终日沉浸在悲伤之中。为了让母亲振作起来,冯骥才决定趁着到山东办画展之际,陪母亲去登泰山。乘汽车、坐缆车,然后搀着母亲登上了泰山极顶。到了山顶,冯骥才买了一个写有“我登上泰山”的纪念章作为“奖品”佩戴在母亲胸前,并在刻有“极顶”两个大字的巨石前为母亲照了一张像。母亲高兴极了!从泰山回来以后,母亲的精神为之一振,心情豁然开朗。冯骥才感慨只有泰山能给予母亲如同新生一般神奇的力量。
冯骥才第四次登泰山,是在2000年冯骥才被授予“泰安市荣誉市民”之际,由于上次是从中天门上山,这次冯骥才决定由中天门步行下山,重温昔日在山腰以下画画时美好的记忆,他感慨道这回是真正体会到了“上山不如下山难”的滋味。虽是下山,每一步同样要踩实,以防翻滚而落,由此想到自己的人生。
冯骥才第五次登泰山,存粹为了挑山工。缘自日益减少的泰山挑山工讯息,2013年底,冯骥才再登泰山寻访“最后一代挑山工”,基于和老挑山工、中年挑山工、挑山工队长的座谈聊天,作者并为他们做了《泰山挑山工口述史》,并创作了《泰山挑山工纪事》。
诗文赏析
《挑山工》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写人记事散文。全文共分两章,编入教材的是第二章。文章以写实的笔触,记写了作者一次登泰山所见到的挑山工负重上山的情景,通过挑山工身背重物、走的路多却比空手游人走得快这样一个事实,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准目标,踏踏实实,坚持不懈,一做到底这样一个道理,表明作者自己要以此激励人生、自强不息的心愿。
文章开始先写挑山工登山的方式一一折尺形路线。他们斜行向上,曲折前进,并不断改变方向。这样就交代了挑山工登一次山,大约多于游人们路程的一倍的一种情况。
挑山工“缓慢登山,很少停歇”,然而却总会“悄悄地超过了你”,这便给自己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硕大的问号,他们是不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作者通过一个穿红背心的矮个子挑山工与自己登山的两次相遇,借挑山工之口,揭示登山成功的道理。
最后作者自泰山返家后画了一幅挑山工登山的画,通过“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言志明理,抒发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
文章的写作在艺术上是颇具特色的;
第一,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写出人物特有的性格。
作者笔下的挑山工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人物,他们都有着山地农民的典型特征:“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眉毛很浓”,“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典型的山地农民的长相与装束;坐在“草地上抽烟”,“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典型的山地农民的粗犷举止;“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干了近二十年”——典型的山地农民生活,“您看我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典型的山地农民坦率语言。所有的典型构成了一个司空见惯的熟悉形象,人们可以在各个不同的地方看到同样的形象。然而,这些形象又是那么陌生。他们不是在农田里劳作,不是在果园里收获,他们的特定劳动是挑山;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之举,有的只是长年累月,不声不响,坚韧地向山顶攀登。“熟悉”与“陌生”在他们身上有着双重体现,构成完美的统一。作者正是借助他毫无雕饰的自然笔触,写出这个“熟悉的陌生人”,读罢让人再难忘记。
第二,相反相承,平中见奇,阐发一个深刻道理。文章的选材极为平常,只是登泰山时与一个挑山工偶遇的简单场景,叙述的故事也近乎平淡,只是与挑山工山下、半山腰和山顶三次相遇的一件小事。通篇文章既无曲折惊险的情节,语言也多属白描而很少议论,但文章的结局却是动人心魄的,蕴含的哲理也颇具警醒之力。之所以会有如此效果,在于作者很好地运用了相反相承、平中见奇的写作技法。挑山工肩负重物,行走为折尺形,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而且走得很慢,但结果却是屡屡走在了“我”的前面。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极易为常人所忽视、而又确确实实有悖常理的事物反差作起了文章,这不能不说是大手笔。至为可贵的是,解释这一小反差(实为大道理),作者没有简单地凭借书卷气的议论,而是借助了挑山工的这土人土语:“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里,没有哲学家的语言和语气,却有哲学的意味和道理,道理的深刻性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虽小,意旨却大,语言虽浅,道理却深,这不能不说明作者构思之巧妙,写作功力之深厚。《挑山工》在大与小,深与浅,平凡与惊奇关系的处理方面,的确有它独到之处。
第三,巧设悬念,层抖包袱,文章结构极为巧妙。
原作第一章一开始,作者便以浓重的笔墨渲染挑山工所挑之物的沉重:“他给重重的挑儿压塌了腰,汗水湿透了衣衫,两条腿上的肌肉筋缕都清晰地凸现在外”,第二章一开始又不惜笔墨写挑山工折尺上山的情景:“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阶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作者花费这些笔墨不是无缘由的,为的是很好地衬托“自己身无负载而倍觉轻松”和自己因无须折尺行进而少走的路。做了这样周密的铺垫之后,作者写了一种反常记录,挑山工“悄悄地超过了你”,并在吃惊之余,推出了自己的不解之谜:他们是不是像仙人腾云驾雾赶上来的。这样就使得文章原本平淡的故事陡起涟漪,引起读者读下去的强烈兴趣。后面作者安排第一次被超过及与挑山工的谈话、第二次被超过及挑山工的微笑。这两个情节设计得很巧:第一次被超过,通过与挑山工的谈话,解开了胸中的“不解之谜”;第二次被超过,挑山工那不无调侃的“略表相识地点头一笑”,既有力地证实挑山工行走之快,又印证了前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整篇文章从设疑,到解疑,再到印记观点,层层剥笋,一点一点地将包袱抖开,处理得很为精当,可见作者在结构文章时所下的功力。
另外,文章的结尾,堪称画龙点晴之笔。用画明志,这是写意的,表达方式可谓含蓄,但画中之人之事又是真实的,是生活中确有的,这又是写实的;然而画中内容是挑山工挑山,作者心里想的是如何进取,二者表面似有差距,这似乎文是写意的,但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我需要它”,这无疑证明画中的内容与作者的心灵已达到沟通,而且这种沟通是那样实在与真切,这无疑又是写实的了。总之,文章结尾就是在这种实在与含蓄、写实与写意的交织中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因而就更加耐人寻味,更具警醒之力。
思想情感
《挑山工》通过描绘挑山工艰辛劳动的形象,展现了了挑山工不畏劳苦的精神,赞颂了挑山工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同样也告诉了读者们一个哲理:只要你能脚踏实地地、坚持不懈地攀登,你就能到达山峰的顶点。爬山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科研也是这样,做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
艺术特色
《挑山工》是一篇叙事说理的散文,作者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叙事从容细腻,议论又不着痕迹地与叙事融为一体。作者在外貌、语言、神情、动作等人物描写手法的加持下,细腻刻画了一个朴素、勤劳、豁达、坚强的挑山工形象,这篇文章的表达技巧着重有以下两点:
一,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以及烘托、反衬等手法,突出泰山征服者的形象。比如文中写道,“重重的挑儿压塌了腰,汗水湿透衣衫,两条腿上的肌条筋缕都清晰地凸现在外,却默不作声,一步一步,吃力又坚韧地走过你身旁,登了上去。”形象而又具体地写出了挑山工不畏劳苦的精神。又比如作者极力渲染泰山山路“简直就是一架直下直上的万丈天梯”,用就连健壮的男儿“也不免气喘吁吁”作烘托之笔;用游人一路上嬉叫闹喊,作为反衬之笔,表现了挑山工的艰辛劳动和默默攀登、坚韧不拔的情形。
二,作者的语言极富于表现力。不论状物写景,还是叙事记人都很生动,既绘声绘色,又情深意浓。譬如写山路的陡峭,“再低头俯望,一条灰白的山路,如同一根细绳,蜿蜒曲折,没入茫茫的谷底”,写山顶小石屋中的那口特大水缸,“远看一人多高,颜色发黑,又圆又粗,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上边缀满繁密而细碎的光点,熠熠闪烁,好象一块巨型的金星石”,这些描写象一幅蝦彩色鲜明的画面,有光感、质感和强烈的立体感。尤其是作者笔下的“棒棰店”和“勺儿店”更具特色,透过随风摇摆的红布穗子以及可当轻响的小铁勺儿的描写,把读者带到了建国初期泰山顶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旖旎风光中去。
作品影响
散文《挑山工》发表后不久,就于1983年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后又被陆续选入全国高中、中学语文课本。自此,每年有上千万的孩子读过这篇文章,并从中受到教益与砥砺。据1996年泰安政府调查,累计影响人数已近两亿人。泰山旅游局的一项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都是通过读《挑山工》这篇散文知道泰山的;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孩子因此而到泰山旅游,成为泰山长年不断的客源之一。为此,泰安市委书记莫振奎将一把“可以开启泰山大门”的金钥匙交到冯骥才手中。一篇散文在少年儿童中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见。
高级编辑、教授、学者王克煜将《挑山工》(冯骥才)同《登泰山记》(姚鼐)、《雨中登泰山》(李健吾)、《泰山极顶》(杨朔)并称为现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作品评价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会员、上海徐学研究者沈龙法:一般来说,读“画”要比读“文”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但仔细读读《挑山工》一文,却可发觉作者的“文”要远比“画”耐读、耐人寻味。“我们跟你们不一样……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几句朴素的,确实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只要你能脚踏实地地、坚持不懈地攀登,你就能到达山峰的顶点。爬山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科研也是这样,做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于是,我们似乎看到,作家、科学家、画家、医生的脸,慢慢地变化成一张张娃娃脸——小学生的脸、中学生的脸——这在电影电视中叫作镜头的迭化,而这些娃娃脸,又慢慢地迭化成新的作家、科学家、医生、画家的险,这既是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挑山工》这篇文章所具有的谜一样的力量所在。(《文鉴赏集 上》)
中国民族报社总编辑魏新生:散文《挑山工》从挑山工这一独特视角,一边赞美这座中华名山的崇高雄奇,一边颂扬泰山山民的坚忍顽强,其深刻而积极的人生精神,砥砺无数少年刻苦奋进,从深层表现了泰山的魅力,强化了泰山的独特形象。(《今晚报》)
拓展阅读
鉴于散文《挑山工》的流传之远、影响之大,泰安市政府决定授冯骥才为泰安市的“荣誉市民”,并赠送了一把声称可以“打开”这座世界名山的金钥匙。2000年3月31日,在“荣誉市民”的授予仪式上,冯骥才接受了泰安市荣誉市民证书和金钥匙,并以“荣誉市民”的名义回赠了一幅《泰山挑山工图》给泰安市政府,说:“《泰山挑山工图》最应该属于‘我的城市’。”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12:4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