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常言道:‘捉贼见赃,捉奸见双’,燕大,你既要拏奸,如今还我
奸夫来便罢,若没奸夫,怎把这样好小事儿赃诬著我。”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况且捉奸捉双,我和你又无实迹
凭据,随他
说长说短。”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一起人开了门走出去,只因里面嚷得多时了,外面
晓得是捉奸。”
周立波《扫盲志异》:“你毁坏了我的名誉。你几时看见我们偷人了,老远地跑来捉奸。”
国内首例“捉奸举证”案在嘉兴市
桐乡法院
开庭审理。原告许某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要求法院准许他与妻子钱某离婚;而被告一方出人意料地“反戈一击”,当庭出示了捉奸时拍到的原告与
第三者同居的照片,并对原告提出了索赔15万余元的反诉。
2001年4月28日出台的新婚姻法在第46条增加了“离婚过错赔偿原则”,即因有配偶与他人同居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赔偿,但要求无过错方出示明确的证据。此案是新婚姻法颁布后国内首例“捉奸举证”的离婚案,这样的私人举证是否具有合法性,成了司法实践的一道难题,同时也成为法学界等众多人士关注和争议的焦点。由于此案是新婚姻法颁布后国内首例举证“第三者”的离婚案,私人举证的合法与否在法律上还没有先例,所以桐乡法院对本案的审判将会较为谨慎。正如一些
法律界人士所说,如果采纳私人取证,有可能导致“捉奸成风”;如果不能采纳,也会提出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谁主张谁举证”,那么不“捉奸”靠什么手段才能取得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李银河也觉得这是一个难题,她说,让无过错方提供证据,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伤害。此外,她坚决反对赋予公安机关捉奸的职能,这样警力将大大增加。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这位大名鼎鼎的社会学家也是一筹莫展。一位曾办过重婚案的检察官说,对于重婚和
包二奶的问题,除了界定难,取证难是另一个困扰。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原先属检察院管辖范围的“重婚事实侦查”,要靠当事人自己举证了。这位检察官说,这些案件具有跨地域和隐蔽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取证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除了拍摄重婚嫌疑人的住所和共同生育子女的照片外,还必须收集周围群众的证言。而这一点随着近几年商品房出租的增多,邻里关系的疏远,已逐渐变得艰难。一个有着各种办案经验的检察官对此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普通的当事人呢,只要捉奸符合《民事诉讼法》中有关取证的规定,不侵犯对方的
人身权,这种行为本身并不违法。她认为,法庭采纳捉奸举证也不会造成捉奸成风,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以前的婚姻法没有“过错赔偿”这个条款,但不少当事人也是通过捉奸的方式,向法庭提供证据的。
全国妇联权益部的有关专家也认为“捉奸取证”无可非议,因为这往往是当事人在无法取得其他证据时的无奈之举,否则当事人又该如何举证呢,新婚姻法第4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其主要表现为性的专一,夫妻一方
与他人通奸,另一方有权制止这种行为和获取证据。这并不能视为对
隐私权的侵犯,因为公民的任何一项权利都是以合法为前提的,另一方有外遇的行为本身是违背婚姻法的,所以这种行为不能被视为隐私。因此,在不损害对方人身权利的前提下,捉奸取得的证据也是合法的证据,应该被法庭采纳。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主张法庭不应采纳“捉奸举证”。认为妻子必须遵循正确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决不能“以毒攻毒”,因为这只会导致夫妻矛盾激化;甚至于不但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反而使自己由“受害者”变为“加害人”,如捉奸者反应过激,打伤对方或者到处散播照片,便构成侵权。法庭采纳“捉奸举证”,无疑在鼓励大家都去窥探别人的隐私。在法庭上,双方也可能互相大揭隐私,人们一向讳莫如深的“性”将成为离婚案的一个重头戏。
捉奸的行为对于夫妻双方的社会形象、心理健康都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会导致双方产生心理阴影或障碍。导致家庭破裂、社会形象下降等非常恶劣的影响,且可能出现侵犯对方
隐私权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