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鸟蛛(学名:Theraphosidae)是捕鸟蛛科节肢动物的统称,肉食动物。其身披细毛,大部分体型小,左右两腿之间的跨度只有2厘米左右;外形与普通蜘蛛类似,体色通常从浅褐色到黑色,上有粉色、红色、褐色或黑色斑纹;有8只小眼,分布在背甲的前部。因靠捕鸟为食而得名。
植物学史
捕鸟蛛最早由德国自然主义女学者
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在南美洲
苏里南发现并命名为捕鸟蛛,当时发现的时候正在猎食一只小鸟,因而命名为捕鸟蛛。食鸟蛛头部有8只眼,所以叫“八眼蜘蛛王”。英文名Tarantula spiders(塔兰图拉毒蛛)。相传中世纪的意大利,一名为塔兰图拉的小镇分布有1种毒蛛,被该蛛咬伤后必须通过狂热的舞蹈才可解毒。此外,亦有人称此类群为Bird-eating spiders,中文名译于此。部分捕鸟蛛种类生活于树上,且可捕食幼鸟。早年源于Baboon spiders一词,中国国内曾将此科译为“狒蛛科”,源于捕鸟蛛科拉丁名的原意,但欧美学界中此词仅作为分布于非洲到中东捕鸟蛛种类的俗名,故该词条沿用捕鸟蛛科之名。早年由于种类繁多,标本稀有,捕鸟蛛科并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分类阶元大多零散、混乱,后来捕鸟蛛科的分类学在欧美逐渐升温。2016年von Wirth等人对皿洲捕鸟蛛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整理。
形态特征
捕鸟蛛体中到特大型,体长15-130毫米。全身被浓密毛,因而捕鸟蛛科
海南塞勒蛛(Cyriopagopus hainanus)体色多变。头区微隆起。8眼集于1丘,着生于背甲前端。中窝横向。螯肢粗壮,无螫耙,多数种类具发声器。步足粗壮,末端具3爪,具毛丛和毛簇。腹部多为卵圆形,有花纹或无花纹。末端具4枚纺器:触肢器形态通常简单,部分种类形状变化较大,但无复杂结构。雌蛛生殖沟内缫带囊排列露蘸荔变,因种而异。成熟时间多变,因种而异。
栖息环境
捕鸟蛛多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深山丛林中,它们白天隐藏在网附近的巢穴或树根间休息,有些物种生活在树上,多数在地下打洞。
分布范围
捕鸟蛛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山区和半山区。
生活习性
行为
南美洲及北美洲的捕鸟蛛还长有一种刺激性的短毛,遇到老鼠能够用后脚扫散自然的致痒粉。老鼠会全身发痒。因为有这种护身方式,美洲的捕鸟蛛也许没有亚洲等地捕鸟蜘那么厉害,它们的毒性常低于亚洲捕鸟蛛。
捕鸟蛛一般有剧毒,再加上体型巨大,算得上是爬虫之王。捕鸟蛛头部还生有一对强有力的螯肢,其上长有螯牙,好像一把弯钩,能自如地上下勾。螯牙下连毒腺,毒液能从螯牙的尖端分泌出来。捕鸟蛛的身上和脚上有许多毛,给人的感觉也是毛茸茸的,它们可是捕鸟蛛用来感觉这个世界的秘密武器。周围环境有了什么变化,捕鸟蛛都能通过这些毛察觉到,比如振动、化学信号、温湿度等。正因为捕鸟蛛有这些毛,因此,它能够感知到猎物移动产生的极其微小的振动,并对其进行准确地猎杀。
食性
捕鸟蛛白天隐藏在网附近的巢穴或树根间休息,夜间出来觅食。捕鸟蛛是肉食动物,食物并不仅限于鸟类,青蛙、蜥蜴、昆虫等都是其猎物。在自然界中,捕鸟蛛是最巧妙的猎手之一。它能够喷丝织网,在树枝间编织强黏性的网,捕捉喜食的小鸟、青蛙、蜥蝎及其他昆虫。捕鸟蛛一般多在夜间活动,白天隐藏在网附近的巢穴或树根间,一旦有猎物落网,它就迅速爬过来,抓住猎物,分泌毒液,猎物毒死后,就成为它的食物。由于它十分凶悍,人类也要提高警惕。捕鸟蛛的蛛网能承受300克的重量。1975年,在墨西哥曾发现有捕鸟蛛的蛛网。一株大树的几根树枝,被一张巨大而多层的捕鸟蛛网所遮盖,最大的捕鸟蛛网竞能将一棵18.3米高的大树上部3/4的树枝遮蔽住。
捕鸟蛛具有极高的捕食本领。曾有这样一则事例:一只捕鸟蛛在一片没有草的土地上挖了一个大坑,并在坑中间结了一张厚厚的大网。飞来的小鸟看见这个大坑很好奇,就想看一看,一不小心就掉进了坑里。捕鸟蛛猛扑过来,狠狠咬住了小鸟。小鸟拼命挣扎,努力地向上飞,想甩掉捕鸟蛛,可是捕鸟蛛咬得很紧,它还在小鸟的身体里注进了毒液。小鸟挣扎了一会儿就不动了,最后终于死亡,于是,捕鸟蛛开始享用它的美餐。
捕鸟蛛在树枝和地面编织具有强黏性的网,一旦捕鸟蛛喜食的小鸟、青蛙、蜥蜴和其他昆虫落入网中,必定成为捕鸟蛛的口中之食。捕鸟蛛在捕食猎物时,首先把消化液喷到猎物身上,然后再进行捕猎。捕鸟蛛喷出的消化液,是一种腐蚀毒液,它可以使猎物逐渐失去抵抗和逃跑能力。经过消化液腐蚀的猎物,也是捕鸟蛛最喜欢的美味。
下级分类
参考资料
生长繁殖
母蛛能连续产卵十几年,第一次产卵量50-100粒,之后最多可产卵300-500粒。
一般情况下,雌性捕鸟蛛的寿命为10-20年。墨西哥的“红膝头”则能活20多年,但雄性捕鸟蛛的寿命却要短得多。由于种类不同,寿命也不同。一般的雄性捕鸟蛛能活2-5年,也就是蜕皮为成体后,它们会在1-3年内死亡。
主要价值
捕鸟蛛的毒性较弱,不会对人造成致命伤害。因其安静、不吵不闹、没有异味,所以许多人把捕鸟蛛当作宠物饲养。
捕鸟蛛的
毒液具有治疗老年
痴呆症、
癫痫等病的功效。因此,
需求量很大。人们开始
人工养殖捕鸟蛛。
人工养殖
由于捕鸟蛛个行凶猛,喜独居,一个饲养箱只能饲养一只。饲养箱的置景一般根据蜘蛛习性而定。树栖型的要架设较粗大的树枝供其攀爬及筑巢;地栖型的要放置瓦块、花盆等遮蔽物;地穴型的要铺设足够深度的底材,使其有向下挖洞的空间。底材要求能保持一定湿度、无外来敌害或病菌。可以选择的主要有泥土、蛭石、椰砖以及其他人工材料,要根据具体的种类来选择合适的底材或按比例混合。
虽然捕鸟蛛所需水分大多从食物中获得,但也需准备一个较浅的水盆,每天更换。最常用饲料是蟋蟀、蚱啧、面包虫、皮虫等,大型捕鸟蛛甚至可以饲喂小老鼠,一般建议每周投喂1-2次。温度一般需维持在20-28℃,外界温度低时可选用电加热垫或陶瓷加热器升温;外界温度过高时应将饲养箱移至通风、阴凉处。湿度要根据品种来定,可参考原产地环境,一般在蜕皮时可适当增加湿度。
捕鸟蛛性情凶猛,饲养时一定注意人身安全,切不可徒手抓取,必须取出时一定要用长柄镶子夹住胸部转移。非常强壮并善于攀爬,饲养箱必须加盖子,并要设置开关或压上重物,通气孔也不可过大,一定要做好防逃措施。饵料尽量不要选择会造成威胁的品种,如螳螂、蛔蝎等。属夜行性动物,不喜强光,不建议使用加热灯的方式升温,如一定要用,必须对捕鸟蛛生活场所做遮光处理。蜕皮期需要安静的环境,不可惊扰或投喂食物,以免蜕皮不完整而造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