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匪
汉语词语
捻匪,拼音 niǎn fěi ,注音 ㄋㄧㄢˇ ㄈㄟˇ。也称为「捻子」。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西元 1852~1868)活动于北方的盗匪。
释义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西元 1852~1868)活动于北方的盗匪。原为安徽、河南、山东一带的乡民,为了驱疫避灾,点燃油纸捻玩龙戏,称之为「捻」,参加的多为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地痞无赖,后来愈聚愈多,遂成股匪,而横行乡里,为害甚大。
也称为「捻子」。
参考资料
捻匪.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1 16:5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