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射望远镜是利用
X射线以近乎平行的角度照射在金属平面上时发生
掠射的原理进行成像的望远镜。射线很易被介质吸收﹐且在介质中其折射率近于1。这表明﹐折射系统不可能用在X射线波段﹐而X射线在非常倾斜的掠射角下将产生全反射。
1970年代早期美国的天空实验室上搭载了掠射式望远镜,用于拍摄
太阳,是首个用于
天文观测的大型X射线望远镜。1978年发射的
爱因斯坦卫星是首个搭载大型掠射式望远镜的X射线天文卫星。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射的大部分
X射线天文卫星上都安装了掠射式望远镜,口径和分辨率都在不断提高。
掠射 X射线望远镜就是利用这种全反射原理设计而成的。1952年﹐沃尔特首先建议利用X射线掠射的全反射现象来进行光学聚焦﹐使用两个同轴共焦旋转圆锥曲面组合构成的光学系统﹐可以减少像差。他还提出三种有实用意义的成像系统方案。
掠线望远镜的辐射接收器有乳胶(胶卷或干板)﹑正比计数器﹑X射线图像转换器等。乳胶是使用最广泛﹑历史最长的辐射接收器﹐它可以积累与储存太阳像﹐能充分地利用观测时间﹐使用方便。迄今在X射线天文观测中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使用乳胶记录方法的不利之处在于它的效率很低﹐需要较长的累积时间。在空间探测上使用受到限制。利用X射线图像转换器作为X光望远镜的辐射接收装置没有这些缺点。在 X射线天文中已经使用的X射线图像转换器有两种﹕微通道板(MCP)﹐是根据二次电子发射的原理由许多极细的高铅玻璃管构成的﹔闪烁晶体﹐一些透明的晶体(如碘化钠或塑料)在吸收X光子后﹐原子(或分子)被激发(或电离)﹐它们在核态向低能态过渡中发射出可见辐射﹐即可用通常光导摄像管﹑正摄像管﹑二次电子电导摄像管来拍摄。位置灵敏正比计数器是一般正比计数器的变型﹐是使用许多平行金属丝获得信息的计数器﹐它灵敏度高﹑分辨率低﹐适合探测十分微弱挠钪锿射线展源。
在恒星X射线天文学中使用的掠射X射线望远镜﹐在结构上与太阳 X射线望远镜相似。由于恒星的辐射流量比太阳弱得多﹐因而恒星掠射X射线望远镜要求有更大的有效集光面积和更灵敏的探测器。为了探测宇宙中较弱X射线源﹐美国在七十年代开始研制集光面积为1﹐000平方厘米﹑焦距为610厘米的掠射X射线望远镜﹐视场为60 ﹐分辨率为2。
掠射望远镜经常采用的光路结构有柯克帕特里克─贝茨型(Kirkpatrick-Baez)、沃尔特型(Wolter)和龙虾眼型(Lobster Eye)等,其中沃尔特型又分为Ⅰ、Ⅱ、Ⅲ型三种结构。
柯克帕特里克─贝茨型是最早出现的型号,发明于1948年,使用两块互相垂直的抛物面会聚X射线。沃尔特型使X射线先经过抛物面再经过
双曲面发生会聚。这种结构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型X射线望远镜,其中Ⅰ型的应用最为广泛。
龙虾眼型是于1970年代末提出的,特点是视场大,焦平面是曲面,较少得到应用。在实际的掠射望远镜中,经常使用若干不同口径的反射面制作成套筒以增大有效口径,例如XMM-牛顿卫星上安装的掠射式X射线望远镜由58层沃尔特Ⅰ型套筒组成,最大的一层直径为7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