掣签
汉语词语
掣签,汉语词汇。拼音:chè qiān 即抽签。削竹为签,配以标志或词语,抽取其中一根或若干根,用以决定先后次序或占吉凶。明代后期,孙丕扬任吏部尚书,创掣签法以示铨选之不容情。法用竹签若干预写所选的机关地区及姓名等,杂置筒中,当堂随手掣取,与拈阄同。清代沿用此制,事实上仍由吏胥暗中操纵。
释义
1.抽签。2.特指 明代后期沿袭至清的吏部选授迁除官吏的方法。
出处
《元典章新集·户部·盐课》
例句
1.抽签。削竹为签,配以标志或词语,抽取其中一根或若干根,用以决定先后次序或占吉凶。
《元典章新集·户部·盐课》:“外江客旅拈卷掣签,挨次过岸。”
明 吕维祺 《四译馆增定馆则》卷十五:“每日辰初,译字监生子弟赴各馆受业,提督官掣签看课背书。”
2.特指 明代后期沿袭至清的吏部选授迁除官吏的方法。
《明史·孙丕扬传》:“﹝ 万历 ﹞二十二年拜吏部尚书。 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独患中贵请谒,乃创为掣签法,大选急选,悉听其人自掣,请寄无所容,一时选人盛称无私,然铨政自是一大变矣。”
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上·刺史新闻》:“有云南刘某入京谒选……未一年,掣签得县丞,分发河南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前几年他中了进士,榜下用了知县,掣签掣了江宁 。”参阅《明史·选举志三》。
掣签历史
明吏部对官员选授迁除,先用拈阄法。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
“拈阄法”和“掣签法”是明代铨政独创的。明吏部对官员选授迁除,先用拈阄法。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尚书孙丕扬为避免宦官请托,创立掣签法,以竹签预写所选机构地区及姓名等,杂置筒中,大选急选,皆由选人自掣。清沿用此制,外省官员分散任用,由吏部掣签分发各省。
参考资料
掣签.百度汉语.
背书.百度汉语.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11 17:39
目录
概述
释义
出处
例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