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村子旁边自古有一条官道,人说是下四川的大路,古时以亭计里程,这里为一亭之所在。既然是一条通向远方的大路,就不比山乡小径只有本乡本土的行人,官商缙绅,肩夫贩夫,各样的人都从这里过往。不同的行人,驻足的地方也各不相同。普通百姓住的是路边小店,官吏公差自有官办的住处,一般称之为“馆”。这地方就有一个
官办的馆舍,当地人见有官员在这里歇息,便叫它是“歇馆”,有了村子以后,以“亭”以“馆”为名,叫做“歇馆亭”,或者也叫“歇官亭”,取的是有官在此歇息的意思,两个名的
含义差不多,发音又是相同的,也没有人去认真地计较“歇馆”还是“歇官”。
清朝初年,民不聊生,“
荒郊白骨乱如麻”,栖霞唐家泊村人于七在
顺治七年(1650年)率众起义抗清,建立了以牙山为中心的5个重要据点,一度攻占了宁海州(今牟平城),包围了福山城,声势极大。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派兵部侍郎图喇、靖东将军济什哈、山东总督祈泽溥等“三大帅”对起义军进行血腥镇压。
康熙元年(1662年)于七率部上牙山据险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于当年二月失败。 相传
于七在牙山上据大牙撅子石,杀退清兵多次进攻。起义失败后,清兵在山上见人就杀,尸横遍野,就数牙山脚下的歇馆亭村损失惨重。当年
大雨以后,山上洪水流经村前,河水尽为血染,怵目惊心。深受兵灾之苦的村民,认为“歇官”与“歇馆”都与“血灌”同音,于是改“歇官”为“接官”以图逢凶化吉,从此村名便叫“接官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