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作战
军事学术语
“控制作战”的概念源自《信息化战争形态论》的作者董子峰,他在该书中指出,从军事活动整个时空分布来看,进攻与防御只是现实领土上军事运动中的一对矛盾,控制与反控制是虚拟领土中军事运动中的另一对矛盾,它们通过信息相互映射到另一个空间,使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军事运动中,进攻里有防御和控制,防御里有进攻和控制,控制里有进攻和防御,从而构成军事运动的进攻与防御、控制与反控制“二重结构”。
概念提出
控制是信息中介下军事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控制既不是进攻,也不是防御,控制就是控制。控制作为与进攻、防御并列的军事运动形式,是信息化军事革命的产物,服从并服务于军事主体的大战略和军事战略,有自己独立的目的及其运动方式、手段、空间和规律。
手段
基本目的
使对失进攻、防御的信心和能力,进而操纵对方的心理和行为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实际上,在克劳塞维茨眼里,战争的关键在于打垮敌人的意志。他说,敌人的军队、国土和意志这三个要素,它们是可以概括其他一切对象的总的对象。敌人的军队必须消灭,敌人的国土必须占领,“但是,即使以上两点都做到了,只要敌人的意志还没有被征服,也就是说只要敌国政府及其盟国还没有被迫签订和约,或者敌国人民还没有屈服,我们仍不能认为,战争,即敌对的紧张状态和敌对力量的活动,已经结束。”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的基本目的就是控制对方的意志。
基本要素
信息及其信息的链式运动。
基本空间
虚拟空间,即由宇宙空间、信息空间和心理空间构成的虚拟领土,并通过信息的链式运动达到现实空间,形成陆海空天信心“六维”相融合的控制域。
基本途径
夺取制虚拟领土权,进而掌握制现实领土权。
基本手段
基于信息、能量、物质及其综合。(1)心理控制。大战略心理战,战略心理战,战役战术心理战;(2)军事威慑。显示力量,军事对峙,要地控制;(3)侦察监视。运用CISR系统,即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等手段,做到全面认知和感受态势,使对方行动、目标暴露无遗,无法达成任何意图;(4)震慑与畏惧。在关键的时间、关键的地点使用具有“震慑与畏惧”力的关键力量,先发制人,迅速制敌,实施决定性的快速行动,取得“震慑与畏惧”的效果。
基本样式
(1)在战略层次上,以全领土战略防御为主导的完全非接触战争。如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全球导弹防御系统MD等,实现从人的非接触到领土的非接触,使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失效。(2)在战役层次上,以网络中心战为基础的无人化智能作战。如战争机器人、无人机、导弹攻击和网络虚拟战争等,人们使用战争“替身”作战,以智力对抗代替人力、物力对抗,实现从肉体摧毁到精神摧毁。(3)在战术层次上,基于高技术的现代游击战。如关节点的精确打击、信息平台上的“游击战”、数字化战场的信息遮断、针对“顶环”的奇袭、作战人员的心理控制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战术行动取得战役、战略、大战略的效果。比如,美军提出,在冲突中为保证战役任务的完成,指挥官可以利用精确打击获得致命或非致命的打击效果。“这类作战行动包括,用常规部队摧毁目标,投入特种作战分队,甚至遂行全面的心理战任务。在其它情况下,指挥官可以使用精确打击支援主宰机动和决定性近战的实施。指挥官也可能采用非动能武器,特别是信息作战领域,在这个领域,作战目标可能是敌方的主要领导人或编队,也可能是敌国民众的思想。在非战斗情况下,精确交战活动主要是非致命行动,目的是控制参与者的感知,并进而控制其行为。”
基本关系
(1)进攻与防御、控制与反控制反映了不同作战空间军事运动的基本矛盾。控制是施控者向受控者实施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过程,也是对方感觉到的,其应对方式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反控制。控制与反控制是虚拟领土军事运动的一对主要矛盾,进攻与防御是现实领土军事运动的主要矛盾。控制与反控制是虚拟空间军事运动的主要形式,虚拟空间中的进攻与防御是现实空间军事运动在虚拟空间的映射,现实空间中的控制与反控制是虚拟空间军事运动在现实空间的映射。虚拟领土中的控制与反控制,与现实领土中的进攻与防御这一主要矛盾一起,构成信息化战争“虚——实”全维作战空间的“二重结构”,是对信息中介下军事运动基本矛盾的一种表达。
(2)控制对进攻与防御起组建作用。进攻中有防御,防御中有进攻,控制中有进攻、防御,进攻、防御中有控制,进攻、防御与控制一起实现战争目的,并且控制对进攻、防御起组建作用。
(3)控制是打破进攻与防御,进而打破战争与非战争界限的根本力量。在信息化战争以前,进攻与防御、战争与非战争的界限十分清晰。传统的进攻、防御在时空上是分离的,比如,追击是进攻的继续,退却则是防御的继续,但在控制活动中进攻和防御是同步的,这是由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运动的快速性所决定的。进攻与防御的转换没有了间隔,攻防融合为一体,也就没有了原本意义上的进攻与防御。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攻防实际上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控制出现的,无论从攻防转换的过程、机制还是结果来看,都是控制在起作用。
区别
值得指出的是,控制作为军事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与“震慑”理论既有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哈伦·厄尔曼认为:“震慑”“针对的是敌人的意志,是为了让敌人充分地认识到你力量的强大,你是不可战胜的,只有选择缴械投降,从而使冲突或战争在短时间内结束。问题是,你如何影响敌人的意志和感觉,让他们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做?所以,你要集中瘫痪敌人抵抗的能力。”从“震慑论”指向“敌人的意志”这一点看,它与控制的指涉对象是一致的。这是其一。
其二,“震慑论”与控制都是以暴力为前提的。哈伦·厄尔曼说:“‘震慑’作用于心理、意识和身体层面。在其中一个层面,消灭敌人的军队,使敌人陷于无能为力的脆弱地位,可以提供必要的‘震慑’。在另一个层面,这种确定的结局完全可能使敌人不战而接受美国的条件。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更多的是要适当地运用一定程度的‘震慑’,使敌人认识或预料到会遭遇某种失败,而且感受到我方行动的威胁并畏惧这种行动,这些行动有可能导致其整个社会或社会某些部分瘫痪,或者使敌人未等我方实施全面的物理摧毁丧失战斗能力。”这表明“震慑论”的达成目的的手段与控制有相似之处。
其三,都强调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作用。小詹姆斯·韦德认为:“认知能力有助于满足反复提出的影响意志与看法的需要。‘非战争军事行动’可能不要求纯粹意义上的‘震慑’,它要求的很可能是‘畏惧’,这种畏惧通过激发或引起对我方行动的感激和真正理解,或者通过引来顺从与接受的恫吓或恐惧才确立的。”“震慑论”和控制一样,都把军事运动的时空关系延续到“和平时期”。
但是,控制与“震慑论”有根本的不同。首先,性质不同。控制是一种与进攻、防御并列的独立的军事运动,而“震慑”只是一种战术。它们的产生虽然都植根于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层出不穷的高技术武器系统,但无论从军事活动的运动形态、作用范围还是具体形式看,控制的内容要丰富得多,运动纵深要更宽广,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这也是我们把“震慑”作为控制的一个具体样式的理由。其次,时空不同。“震慑论”主张以“震慑与畏惧”来达成“迅速制敌”的目的,属于战争中的一种具体战法,充其量只是“小战”或“巧战”而屈人之兵;而控制着眼于对手特别是“顶环”的战争意志和认知思维,具有全时空的特点,更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震慑”作为一种战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控制作为军事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却会日益发展。三是目标不同。控制与“震慑”的产生有共同的时代背景,但二者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不同的。控制的出发点在于慑止战争,着眼点是掌握某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发展走向,属于大战略层次的军事运动;而“震慑”的出发点是赢得一场战争,着眼点是怎样更高效率。哈伦·厄尔曼在接受英国《卫报》记者采访时说:“倒是英国人的‘效率作战’的提法更接近‘震慑’理论的本质。”在谈到2003年3月19日晚上,美军向一个据信是萨达姆赖以躲藏的目标进行小规模“战斧”式巡航导弹打击后,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自以为是地在电视屏幕上打出“‘震慑’行动推迟了”滚动标题时,哈伦·厄尔曼将军指出:“恰恰相反,这是一次典型的‘震慑’行动,如果你杀死了国王,占有王国就简单多了。如果美军这次行动真的把萨达姆总统打死,那么,这将是‘震慑’理论的典型应用:只花费5000万美元的弹药,就赢得了一场战争。”这说明,虽然“震慑”与控制都指向心理空间,但二者的目标是根本不同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1 22:30
目录
概述
概念提出
手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