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拜村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下辖行政村
控拜村,又名空稗村,古名新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西江镇北部14千米处,与台江县相邻,距雷山县城50千米,村域面积11.72平方千米。
历史发展
控拜先民原先生活于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从事农耕生活,由于战乱被迫南迁,后又西迁,到达贵州榕江,又因连年战乱迁至今址。
唐天宝三年(744年),唐置罗恭县于控拜地域,属应州。
宋代,控拜地域属夔州路肇庆府羁縻州。
元代,控拜地域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明代至清初无建置,苗族内部自理称“管外苗族地区”。
清雍正六年(1728年),清军重兵进剿苗疆,在苗寨建立姓氏,控拜9个自然寨全部姓杨。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奏设“新疆六厅”,雷山置丹江厅,以都匀府通判驻丹江加理苗同知衔;设丹江营参将署和丹江卫千总门,清军火烧控拜九寨,控拜村民四处逃难,后清廷允许苗民回归建寨,改名为新寨。
清乾隆二年(1737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巡视清江,安屯设堡,清报户口,于旧有头目中择其善良老成者,按寨之大小酌定乡约、保正、牌长,令其管束稽查。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廷奏准丹江厅设屯车,每户给上田六亩,或中田八亩,或下田十亩,丹江卫实有千总四、把总八、外委九,为左卫,空稗汛驻外委一员,兵二十名。以“卫”、“土司”统制地方屯堡,管束苗寨,以“营”统率绿营兵为汛防。
民国三年(1914年),丹江厅改称丹江县,设县署,控拜村属之。
民国十六年(1927年),控拜村隶属黔中道。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控拜村隶属贵州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控拜村隶属贵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控拜村隶属贵州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9月26日,雷山解放,雷山县人民政府成立,控拜村属之。
1954年7月,控拜村隶属雷山县苗族自治区。
1955年8月,控拜村隶属雷山苗族自治县。
1956年7月,控拜村隶属雷山县。
1958年12月,撤销雷山县,合炉山、麻江、丹寨三县建立凯里县,控拜村属之。
196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雷山县建置,并划原丹寨县之永乐、开屯、柳乌、排告、达地、桥桑等(镇)归雷山县辖,控拜村重属雷山县。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控拜村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位于西江镇北部,与台江县相邻,距西江镇14千米,距雷山县城50千米,村域面积11.7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控拜村境内地形起伏较大,沟壑较深。海拔高度在800-150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300-500米之间,属典型的中山地貌形态,地带表露的地层古老,雪峰运动引起下江岩石变质而产生的一些断裂形成了境内主要地质构造骨架,有燕山、喜山运动的行迹叠加。
气候
控拜村域年降雨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在海拔800-1500米范围内,降雨量在1053-1356毫米之间。但年内降雨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春、秋两季较少,冬季最少;一年降雨天数平均为181.7 天,最多为202天,最少为153天;从每个月内降雨天数来看,春季及夏季的降雨天数较多,3-8月期间每月的降雨天数基本都在15天以上,9月最少, 为11.5天。
水文
控拜村境内有乌香河自北向南流经。
植被
控拜村植被覆盖率高,多杉木、樟木。
水资源
控拜村的水资源以地表水为主,主要来源于降雨,地下水较少;域内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在500-640毫米之间,水面蒸发在860-960毫米之间,径流主要靠降雨补给。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控拜村坐落于雷公山脚下,四周梯田环绕,寨脚有乌相河和丢乌单河流过,水量丰沛,两条河孕育了控拜的苗家人民。
空间布局
控拜村寨地处群山之中,村落房屋大多散落在梯田间,建筑密度不高,建筑和环境有机融合为一体;村落整体以中间银饰博物馆为界,分为东西两个片区。西部、中部、东部各有一个开敞空间,西部是小学和村委会之间的村民休憩场所,中部是银饰博物馆后面的休息场所,东面是村寨的芦笙广场;传统民居基本为杉木吊脚楼,村庄道路主要为石头路,纵向分布格局以老学校和凉亭篮球场为中心,呈上下阶梯状分布。
建村智慧
控拜村房屋均沿袭苗族先民的杉木半吊脚楼风格,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控拜传统纯木吊脚楼结构严谨,以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这种建筑牢实坚固,较为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受地形因素影响,吊脚楼主要为斜坡式,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底下一层养畜或是储物,既实用又有防潮防湿功能。
经济社会
人口
控拜村是一个苗族聚居村落。
据2021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控拜村共辖12个村民小组,有户籍人口202户,1292人。
经济
控拜村主要产业有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旅游业等。
据2021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控拜村村集体年收入为7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2800元。
主要景点
芦笙场
芦笙场位于控拜村高地,建于清代,主要用于跳芦笙舞,举办重大节庆活动;逢年过节时,控拜村全村人穿苗衣(银衣)集中在芦笙场跟着芦笙的声音跳芦笙舞,期间,村民唱苗歌、酒歌、情歌等。芦笙场是控拜村民进行节庆活动的重要场地,是传承芦笙舞的重要场所。
控拜银饰博物馆
控拜银饰博物馆位于控拜村老学校,整体处于控拜村寨的中心地带,主要用于展示控拜历史文物,以及成品银饰。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生杨,本名枉洞,清初苗族首领、民族英雄。
杨光宾,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银饰锻制传承人,2009年与杨文斌共同设计的雷山苗族银马花获2009年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展会金奖。
传统民俗
苗年节是苗族人过的较为隆重的节日,控拜村的苗年节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农历十月的辰(龙)日、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会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表示祝贺新年快乐。
“苗年”一般持续5至12天,在这段时间里,串寨喝酒、跳芦笙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在苗年里的“申”日或相近的生肖日,寨中还会隆重“起鼓”,盛装男女围着鼓欢跳,名曰“踩鼓”。除夕日凌晨交时一过,便开始杀鸡、杀鸭、杀鱼,准备年饭,一些苗寨在凌晨开始祭祖,而一些苗寨到下午才开始祭祖。年饭从天刚亮即开始。在家中畅饮之后,妇女们留在家中接待客人,而成年男子则开始到别家喝酒,数碗则换一家,对寨外的客人,各户会主动邀请吃“串寨饭”,酒宴一般会持续至次日。
苗族又称端午节为粽粑节。苗家的粽子有一定特色,馅料也较丰富。较有特色的粽子是苗家“五色粽”, 他们用五种植物的叶液将粽馅染成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然后用芭蕉叶包裹成圆柱形煮熟。
以前苗家还要把煮好的粽子挂在堂屋里,一是敬祖先,二是表示生活美满。
抢鸭子比赛也是苗家村寨端午节的节目,其源于纪念古代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苗族英雄。以鸭为吉祥物,在龙舟赛上将一大群活鸭子同时放入赛龙舟的水面上,任由人们去抢捉,谁逮着归谁,抢到鸭子视为大吉。裁判会先把鸭子放入河中,比赛口令一发出,等在河边的男女便开始抢抓鸭子。鸭子被人赶着在河里乱窜,抢鸭人沿着河边追赶,谁抢抓到,鸭子便归谁。
吃新节是控拜村民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小暑到大暑之间举行。节日前,人们都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马喂得膘肥体壮,姑娘们绣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备好银花首饰,小伙子们则忙于修整和添置芦笙。吃新节的主要活动有祭祀祖先、斗牛比赛和跳芦笙舞。
节日这天要祭祀祖先,控拜村民们早早来到田间,摘取颗粒饱满的稻穗, 捆扎成稻束,把它们悬挂在农舍门厅的两旁,供奉在中堂的桌案上,祭拜谷神和祖先后,全家人按照长幼辈分,依次入座就餐。
招龙节是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13年一次,苗族人把龙视为兴风降雨的神灵,消灾免难,祈祷来年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发福发贵。
招龙节起源于苗族世代相传的古歌《枫木歌》,《枫木歌》中说道,最早这个世界上有着12头水龙,12条旱龙,12 条水龙是由水牛来主管,而旱龙则由人来主管。苗家人主要以养殖农耕为主,因此苗家人招龙,主要是招“水牛龙”,希望招来水龙后,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招龙前,全寨各户主共同筹资,集中商议举办招龙事宜,选定日子,确定祭师、砍龙(水牯牛) 人,筹备祭物,维修寨内、村头路尾道路、龙池等。
文物古迹
杉木半吊脚楼,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控拜村最古老的房子,半吊脚楼样式,共两层,底层用于生产工具,储存肥料和家养家畜,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和厨房,堂屋外侧设有“美人靠”。
杉木半吊脚楼,为半吊脚楼样式,共两层;底层用于生产工具,储存肥料和家养家畜,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和厨房。
非遗项目
银饰是苗族最喜爱的传统饰物,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多样,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
银凤冠和银花帽是头饰中的主要饰品,也是整套银饰系列之首,素有龙头凤尾之美称,其制作较为复杂,使用的饰品在150-200件之间,苗族银饰贵州省雷山县和湖南省凤凰县的制品为代表,其中雷山县的银匠主要集中在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
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
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传承延续下来。
苗族银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品种、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一定的文化品位。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喜庆活动时所跳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广泛流行于苗族地区。其中贵州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在雷山、关岭、榕江、水城等地。
芦笙舞的舞曲和舞步各地大同小异,芦笙舞曲根据内容可分为礼乐曲、叙事曲、进行曲、歌体曲和舞曲等。芦笙舞有吹笙伴舞、吹笙领舞和吹笙自舞几种形式,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两种形式中吹笙者7人、9人、11人或更多人均可,吹笙者不舞或在场中小舞,周围男女群众层层环绕舞蹈,场面蔚为壮观。芦笙舞动作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主要类型,这些动作反映了苗族人民多样的生活与文化形态。
雷山苗族芦笙舞因节日内容的不同而舞姿各异,每个舞姿都包含一定的内容,表演起来优美自然、和谐圆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关岭苗族芦笙舞是在长期的农耕、狩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其中蕴涵了原始农耕文化祭祀礼仪,承载着苗族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西部方言苗族歪梳苗支系每年都要在“绕坡”活动中表演这种舞蹈。
苗族飞歌是雷山苗族特有的民歌形式,流传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雷山县苗族居住区。苗族飞歌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从苗族先民开始,便通过嘹亮的歌声抒发感情、传递信息。
飞歌的起腔以真声为核心音调,明快动听,感染力较强;正腔则运用假声,音调高昂,音色丰满响亮,气势雄浑,声振林谷,余音袅袅,飞扬荡漾,因而有飞歌之称。
飞歌节奏舒缓自由,旋律起伏性大,长音处尽量使气息延长,句间可任意休止,句内用滑音连续级进,句尾收腔使用甩音,歌唱结束时运用假嗓,附加一声高昂的“啊呼”,更显热情奔放。飞歌以邀约亲朋、赞美对方、抒发胸臆为主要内容,多采用陶冶情怀的五言诗句,主题鲜明,形式简短。其代表作品有《赞美家乡歌》、《祝福老人歌》等。
苗族飞歌综合运用词、曲、假声、真声等因素,通过对节奏缓急、停顿、延续等技巧的把握,将词、曲、调熔于一炉,充分体现了诗、乐、舞三者合一的艺术境界。飞歌明快的音调、动听的旋律、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展现了苗族音乐的基本特征,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民族学、音乐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村志族谱
控拜村族谱共有三份,中寨有杨氏族谱,穆氏族谱刻于寨子墙上、李氏族谱据说有纸质本,但未见真迹。另有杨向九墓碑,所刻为其子孙苗语名,具有一定的族谱性质。
物产美食
控拜村民将新鲜猪肉抹上盐、花椒、酒,之后放进桶里,密封1-2天后取出烟熏。放置于阴凉干燥的地方,一年四季可食用。
将新鲜猪肉切成片或条,加如盐、花椒、酒搅拌之后烟熏。放置于阴凉干燥的地方,一年四季可食用。
先做出白豆腐,之后倒进猪血、肉沫、花椒等搅拌均匀,接着将其捏成圆球再烟熏,之后放置于阴凉干燥的地方,一年四季可食用。
插秧之际将鱼苗放入稻田中,收秧时即可抓出半斤左右的田鱼(每一年的鱼不是一次性就能抓完,有的余下到第二年可长到1-2斤,且在收稻谷之前就可以食用)。制作的时候将鱼胆取出,清洗鱼身即可。做法有三种,一是加入酸辣椒、花椒、葱等佐料做成酸汤鱼;二是清水鱼。这两种方法做出的鱼汤鲜美、鱼肉嫩而有嚼劲,口感较好,但都需要即成即食,到第二天鱼就会失去原味。三是油炸,将鱼炸好后放到冰箱,可保存一个月。
荣誉称号
2008年10月15日,控拜村被贵州省文物局列为“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示范村”。
2012年12月17日,控拜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旅游信息
交通
控拜村位于黔东南州西江镇西北部,离雷山县城50千米,离西江镇14千米,到自治州府凯里41千米。控拜寨东邻台江县南刀村,北与雷山县麻料村接壤,西邻乌高村和南邻堡子村。只有一条主路通车,从村落北面,西江镇区方向进入,蜿蜒经过中部往西南面堡子村方向离开村落。
可通过两条有效的路线进入控拜村:
第一条(自驾):凯里火车站——三棵树——浪利——千荣——开觉——堡子——控拜。
第二条(乘车):凯里(二龙站)——三棵树——浪利——脚高——排羊——长里——长坝,之后在当地找私家车送入控拜。
导览
推荐游览路线为:寨门—银饰展示—手工作坊—古树—求子求孙神树—古井—游方广场—杨家祠堂—杨家古树—历史建筑—古树—芦笙广场—现场制作—博物馆—护寨神树—小学古井—西部传统风貌集聚区—寨门。
参考资料
控拜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历史沿革.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苗族芦笙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1 22:33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