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钟掩耳
汉语成语
盗钟掩耳是一则汉语成语,该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典源原文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这个寓言故事后来被提炼为成语“盗钟掩耳”。
成语典故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没想到,他还没敲几下,人们就赶来把他当场捉住了。
成语寓意
盗钟掩耳指捂着自己的耳朵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自作聪明地设法掩盖。
该成语嘲笑自己欺骗自己的傻人和傻事,不过,更重要的是,要想别人不知道,不是要掩盖视听,而是自己不要去做坏人、不要去做坏事。只要不去“偷钟”,当然就不会做出“掩耳盗钟”的傻事。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该成语可在句中可用作定语、谓语、宾语、状语。
运用示例
唐·刘知几《史通·书志》:斯皆不凭章句,直取胸怀,或以前为后,以虚为实,移的就箭,曲取和谐,掩耳盗钟,自云无觉。
宋·朱熹《与钟户部论亏欠经总制钱书》:为户部者又为之变符檄,急邮传,切责提刑司,提刑司下之州,州取办于县……而议者必且以为朝廷督责官吏补发,非有与于民也,此又与盗钟掩耳之见无异。
清·伤时子《苍鹰击·戕藩》:你看他盗铃掩耳欺天下,卖国甘心作皇帝,有甚商量。
成语辨析
盗钟掩耳的近义词有自欺欺人,这两个成语都有自己骗自己的意思,但结构不同,来源也不同,所以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盗钟掩耳”由两个动宾结构联合而成,前后两截又是目的关系。在现代汉语中常用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自欺欺人”由一个主谓结构和一个动宾结构构成,它是流行在群众口语中的一个常用成语,是说自己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总体上说,这两个成语的差别是:
“盗钟掩耳”用的是比喻义,显得生动形象;“自欺欺人”则是直截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言简意明。
“盗钟掩耳”描写捂住耳朵,骗不了别人,只可以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则是前后两截并重,指自己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
“盗钟掩耳”后边可以加“式”构成复合名词“盗钟掩耳式”,“自欺欺人”没有这种复合构词。
“盗钟掩耳”与“自欺欺人”意义不尽相同,有时也可连用在一起,起突出语意的作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31 10:14
目录
概述
典源原文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