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辔澄清
汉语成语
揽辔澄清(拼音:lǎn pèi chéng qī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范滂》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范滂》: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揽辔澄清”。
成语故事
范滂是东汉人,他品行高尚,疾恶如仇,在当地及附近很有名气。当时冀州发生饥荒,饥民纷纷起来造反,朝廷就任命他为清诏使去考察情况。他接到任命,感到责任重大,所以在临行时,骑在马上,手执细绳,对随从说:“一定要查明真相,澄清天下(揽辔澄清)。”他还没有到冀州,那些贪官污吏听见风声就扔掉官印逃走了。
范滂后来为朝廷采访民间疾苦和地方官吏的善恶得失,根据收集到的情况一下子弹劾了太守、刺史和权门豪绅20多人,有位大臣批评他弹劾的人太多,说他有私心。他对那位大臣说:“我这样做,好比是农夫锄草,为的是庄稼长得更加茂盛。假如我有私心,甘愿被当众处决。”
由于汉王朝政治日趋黑暗,官员腐败,范滂见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辞去了官职。汝南太守宗资久慕他的名声,请他代理功曹职务,把郡里的政务委托给他。范滂在职期间,对更治严加整顿,公开荐举有品德的人,他还与太学生结交,评论朝政,反对宦官专权,后来被人诬陷结党营私,遭到二次党铟之祸,被投入大牢。最后,他死在狱中,死时才33岁。
成语寓意
人无志不立,在伟人们身上显现着。从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到曹孟德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到毛泽东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高远的志向成为伟人们挺立的脊梁,远大的抱负成为他们前行的动力。人无志不立,在普通人的凡眼俗语中显现着。“要为病重的儿子攒够看病的钱”,“要让父母老有保障”,“要让妻子不再忍受风吹雨淋”,小小的愿望成为凡人抵挡艰难的盾牌,平凡的愿望成为他们前行的引力。澄清天下,可钦可敬;含饴弄孙,无可厚非。无论志大志小,有志向,有抱负,有愿景,就有希望,就有未来。
成语运用
“揽辔澄清”指立志治理乱局,安定天下。也比喻人在负责一件工作之始,即立志要刷新这件工作,把它做好。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唐·韦建《黔州刺史薛舒神道碑》:“驻车决遗,揽辔澄清。”
明·无名氏《四贤记・义劝》:“荷蒙大元皇帝诏赐右榜进士,累升建康肃政廉访使之职。褰帷观察,揽辔澄清。”
清·黄遵宪《将应顺天试仍用前韵呈霭人樵野丈》诗:“平生揽辔澄清志,足迹殊难出里闾。万一铅刀堪小试,可容韫椟便藏诸?”
吴殿尧《伟大的情怀--读<朱德诗词集>有感》:“在诗中,作者把国家与民众的灾难视同‘已饥己溺’,澎湃着不可抑制的‘急济心怀’,那种忧国忧民之情,揽辔澄清之志,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0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