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尽奇峰图
清朝石涛创作的纸本墨笔画
《搜尽奇峰图》是清朝石涛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该图为长卷,从右至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层层群峰聚拢,引出画面,墨色较深,随着缓坡与道路引向第二部分,险峻的峭壁,古木怪石错落其间。紧接着第三部分的溪流自上而下,曲曲折折,缓和了奇险的山势,继而转向第四部分。劲松和杂树间,屋舍数间,屋内的床铺帷帐,清晰可见。两位老者,显得悠闲安逸。
画卷迎首处,石涛自题:“搜尽奇峰打草稿”,钤“老涛”。画尾的空白处,有石涛于画兴之余所题写的长篇画论:“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峰峰入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时辛未二月,余将南还客且憨斋,宫纸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画并识请教,清湘枝下人石涛元济。钤“苦瓜和尚”“冰雪悟前身”“石涛”。
后隔水及尾纸,有墨香堂、陈奕禧、徐云、叶河音布等家题诗和题记。全幅钤鉴藏印数十方。
创作背景
该图是清代山水画家石涛(1642—1707 年)五十岁时技法最成熟的时期的作品,创作于1691年(康熙三十年辛未),是画家中年游览京师时所作,画北方山水。
艺术鉴赏
构图
该图在表现上,于奇险中见雄浑,严谨处寓虚空。虽看似笔墨豪放,皴擦点染尽在无意,而在整体上却把握了峰峦层次,云气走向及林木隐现的神韵。特别是它的构图虽然充塞满纸,却丝毫不失疏朗空灵,这的确是只有搜尽奇峰才能炼就出的本领。该图构图壮观,画法精熟,匠心独运。观赏其画,奇峰险景尽收眼底,确有身临其景之感。达到了使人“可望可游可居”的艺术效果。
技法
作者用细笔一层层勾皴,再由淡而浓,反复擦点,淡墨渲染。满篇幅的山石树木,都是苔点,石涛也用点来表现丛草、野树、山石、苔藓,云烟等;有重墨点、淡墨点、干墨点、枯墨点、湿墨点、横点、竖点等。有些点反复叠加,至“密不透风”的程度,而这些点千姿百态,非常自由,好似用这些墨点砸出来一个世界,表现了石涛灵性的飞舞。正所谓“此中簇簇万千点”。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的苔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品评价
陕西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陈斌:《搜尽奇峰图》群山环绕,危崖耸立,山涧溪际。水蜿蜒曲折,其间长城逶迤隐现,在古代画史中尚是首次。画面构图繁复奇伟,险中见奇,奇中见秀,皴、擦、点、染,无不得心应手。
历史传承
《搜尽奇峰图》被《听帆楼书画记》著录,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研究价值
《搜尽奇峰图》的历史价值大约远胜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除了款题口号之外,在卷后还有一段长跋,几乎是一篇艺术宣言,关于题材的规定、关于师造化的重要性、关于概念化程式化处理的弊病、关于法度的立与舍,石涛的这一题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是对清初画坛上如华亭、吴门、新安画派末流习俗的直接批评。
作者简介
石涛 (1642—约1718年),俗姓朱,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灭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号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工于诗文,擅绘山水、兰竹、花草及人物。其笔情纵恣凝炼,独具创新,对扬州画派和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极大。与清初画坛朱耷、髡残、弘仁合称“清四僧”,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针对画坛时弊提出诸多精辟见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7 20:04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