搠思吉斡节儿(Chos-kyihod-zer,又作搠思哥斡节儿、搠思吉月即儿,
藏语意为“法光”)。中国
元代蒙古语文学家,翻译家。生卒年不详。原名达麦多吉(Bdag-med rdo-rje,意为“无我金刚”),法名搠思吉斡节儿。他活跃于
元成宗、
元武宗、
元仁宗、
元英宗四朝,是
元朝的
国师。他对
蒙古文的规范化作出重要贡献。
曾拜
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
八思巴为师。精通蒙、梵、藏、畏兀儿等多种语言文字。1305年(
元成宗大德九年),搠思吉斡节儿将
佛教经典《入菩提行经》翻译为
蒙古文。这个译文后经乌拉特固师毕力贡达赖校勘,编入蒙古文木刻版《
丹珠尔》经第114卷。1311年(至大四年),搠思吉斡节儿奉
元仁宗圣旨,用蒙古文撰写《入菩提行经释》,并于次年在
大都白塔寺木刻印刷1000本。这1000本著作几乎全部失传,后来由于
德国考察队在1902—1914年间四次赴
新疆吐鲁番等地考察,找到其中一本的最后12页,才使我们有可能看到搠思吉斡节儿的跋诗。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
蒙古文出版物残片。
搠思吉斡节儿还用
蒙古文创作了《摩诃迦罗颂》,是前述德国考察队从
吐鲁番地区找到的。结尾处交代“由比丘·搠思吉斡节儿以此韵文来赞颂” 。
摩诃迦罗(一作玛哈噶拉、马哈哥剌,汉译为
大黑天)是元皇室所供奉的护国神,《
元代画塑记》记载:“仁宗皇帝
皇庆二年(1313年)八月十六日,敕院使也纳:大圣寿万安寺(今
白塔寺)内五间殿八角楼四座,令阿僧哥提调,其佛像计并禀搠思哥斡节儿八哈失塑之。……西南北角楼马哈哥剌等一十五尊……东西角楼四背马哈哥剌等一十五尊。”搠思吉斡节儿作《摩诃迦罗颂》的起因与元朝宫廷的这些宗教活动有关。
搠思吉斡节儿还用
藏文撰写了《佛陀十二事业》,由当时的蒙古族高僧席日布僧格用
蒙古文翻译了其中的四章即四种事业。这是蒙古人最早看到的蒙古文释迦牟尼传。原稿收藏于俄罗斯前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图书馆。
美国著名蒙古学家尼·鲍培于1967年在
威斯巴登发表了这个蒙古文原稿及其研究论文、拉丁文转写、注释和英文译文。
关于搠思吉斡节儿的其他活动,《
元史》记载:“
皇庆元年(1312年)……冬十月
甲子……
云南行省右丞算只儿威有罪,国师搠思吉斡节儿奏请释之,帝斥之曰:‘僧人宜诵佛书,官事岂当与耶!’”皇庆二年(1313年)三月
壬子,“赐西僧搠思吉斡节儿钞万锭”。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四月,“敕搠思吉斡节儿八哈失寺内,常令军士五人守卫”。另外,《
元代画塑记》记载搠思哥斡节儿于1310和1313年参与
白塔寺佛像的雕塑。《
通制条格》记载,搠思吉斡节儿于
延祐元年(1314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上奏河西地区宗教人士应被免税收等等。
搠思吉斡节儿著有《蒙文启蒙》(直译为“心箍”)一部,为畏兀儿体蒙古文(即当代俗称的“老蒙文”)规范奠定了基础。原书已佚失。据清代
雍正年间成书的《蒙文启蒙诠释》记载,搠思吉斡节儿在《蒙文启蒙》中明确地把畏兀儿体蒙古文字母区分为
元音、
辅音两大类。他认识到元音和韵律的存在,进一步把元音字母分成阳性(紧)、阴性(松)、中性(或紧或松)3组。列举了123个开音节和可以出现在闭音节末尾的11个辅音。在语法方面,对8种格的形式和所表示的主要意义以及各种助词的用法都一一举例加以说明。这部作品整理并规范了
蒙古文书写系统,为后世
蒙古语语法研究奠定基础。
搠思吉斡节儿在《入菩提行经释》的跋诗和《摩诃迦罗颂》中,继承了《
蒙古秘史》及之前很早就形成的蒙古文传统诗歌格律,例如押头韵、押尾韵等韵律形式和同韵诗行间音节数、词数基本相同等格律形式;同时吸收
梵文、
藏文诗歌的某些结构形式,例如一般四诗行为一诗段等。可以说通过搠思吉斡节儿诗歌创作实践,蒙古书面语诗歌格律形式已趋定型,并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搠思吉斡节儿对蒙古语文所作的重要贡献及其深远影响,所以
蒙古人一直铭记他的功劳,在《
黄金史》、《
蒙古源流》、《
阿勒坦汗传》等后世的蒙古史籍中均记载了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