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打狮子
四川民俗文艺活动
搬打狮子,主要流行于四川泸州纳溪地区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乐,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搬打”是因为一是狮子需要在摆放的桌子上从低垒到高地表演,二是狮子在表演的同时,需要有鼓、锣、钵敲打伴奏。
历史渊源
“搬打狮子”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流行于川南各地民间,是四川狮舞的一个优秀流派。
表演形式
纳溪“搬打狮子”有“大脸子”、“小脸子”、“耍狮子”三个重要的基本角色,表演者必须具有身轻如燕,臂力、腰力过人及下盘稳健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表演以表演者在方寸间演绎险象环生的悬念而独具魅力。其表演有“地游狮子”“高台狮子”“猴子爬杆”等,其中“高台狮子”和“猴子爬杆”是高难度的高空表演。“高台狮子”是将六、七张桌子(最少五张,多的达到十二张)往上重叠,最上一张足朝天,由“沙和尚”和“孙猴子”从第一张往上翻至最高一张,表演各种立桩造型等惊险动作,然后狮子上高台,在高空舞狮,二人足踏在四个桌子脚上凌空表演,要就过4足、耍4方。
传承保护
龙车镇狮舞队相传已久,是“搬打狮子”的优秀代表。美学家王朝闻观后也曾撰文大加赞赏。由于“搬打狮子”技艺传承单一,需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加之近几年电影、电视的普及,这一曾广泛活跃于民间的传统艺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处在濒临失传的边缘。
参考资料
搬打狮子.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1-12-18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6 09:0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表演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