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领疮
剧烈瘙痒为主的皮肤疾病
摄领疮病,中医病名。是指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多见于夜寐欠安的成年人。相当于西医病名牛皮癣。本病病程较长,易发反复发作。
名词解释
是指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多见于夜寐欠安的成年人。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名牛皮癣基本相同。
病因
本病初起为风湿热阻滞肌肤,日久乃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情志郁闷,衣领拂着,搔抓,嗜食辛辣、醇酒、鱼腥发物等皆可诱发或使病情加重。
病机
1、外邪阻肤 风、湿、热邪,蕴阻肌肤,日久不解,化热生风,风燥伤阴,阴血受损,失其濡养,故肤干发痒。
2、情志内伤 由于精神不畅,情绪波动以及性情急躁等精神因素的变化,五志化火,生热,火热伏于营血,逼血外扑于肤,血热偏盛,营血失和,经脉充斥,故见斑疹而色红,血热生风,风盛则燥,故剧痒、脱屑、皮肤干燥,火热日久耗血伤阴,营血不足,经脉失疏,肌肤失养,故斑疹色淡红。
3、营血不足 久病、大病、体弱等致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去濡养,故瘙痒。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多见于情志不遂,夜寐欠安之成年人。病程较长。
2.好发于肢体易受摩擦的部位,90%以上发生在颈项部,其次发于眼睑、四肢伸侧及腰背、骶、髋等部位,亦可泛发于全身。呈对称分布,或呈线状排列。
3.皮损为针头大小多角形扁平丘疹,呈肤色或淡褐色,干燥而坚实,发展成为苔藓样的斑片,无水疱和脱屑。
4.局部状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枯木,瘙痒剧烈。
病证鉴别
1.湿疮疡:皮损多形性,常有丘疹,小水疱、点状糜烂、流滋等,好发于四肢屈侧。
2.皮肤淀粉样变:皮损为高粱米大小的圆顶丘疹,紫褐色,质地硬,密集成片、角化、粗糙,多发于背部及小腿伸侧。
3.风瘙痒:先瘙痒后出现抓痕,血痂、脱屑,皮损边界不清。
相关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可伴有轻度海绵形成。真皮部毛细血管增生,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或可见真皮纤维母细胞增生,呈纤维化。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从虚实来辩证。热毒实证表现为皮损色红,瘙痒剧烈,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咽干;风湿实证表现为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血虚虚证表现为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心悸怔仲,失眠健忘。
治疗原则
本病虚实夹杂。热毒实证宜给予清热解毒;风湿蕴肤实证宜给予祛风燥湿;血虚实证宜给予养血祛风润燥。
证治分类
1.肌肤热毒证
证候:皮损色红,瘙痒剧烈,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当归、生地、木通、泽泻、车前子、甘草。
2.风湿蕴肤证
证候: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苔薄或白腻,脉濡而缓。
治法:祛风燥湿。
方药:消风散合二妙丸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甘草、木通。
3.血虚风燥证
证候: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四物消风饮或当归饮子加减。
常用药:生地、当归、荆芥、防风、赤芍、川芎、白鲜皮、蝉蜕、薄荷、独活、柴胡。
其他疗法
1. 体针疗法:取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为主穴,天柱、内关、委中、足三里为配穴,泻法,1次/日。
2.七星针疗法:苔藓样变明显者,用七星针在患处叩击,以少量出血为度,1次/日。
转归预后
本病病情较轻者,正气较强者,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较重者,本病病程较长,患者容易发复发作。
预防调护
1.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有常,不熬夜,多饮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奶、豆制品等。忌食辛辣、腥发、油腻食品,不宜饮酒、吸烟。
2.增强体质,加强身体锻炼,在秋冬、冬春季节交替之时,要特别注意预防感冒、咽炎和扁桃体炎。对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合并扁桃体肿大者,可以考虑手术摘除。
3.避免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物质和药物的刺激,防止外伤(如搔抓、针刺、文身、昆虫叮咬、热水烫洗),不要滥用药物。 
文献摘要
1.《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摄领疮候》曰: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
2.《外科正宗》名牛皮癣,曰: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
3.《疡医大全》则称顽癣,曰:顽癣抓之全不知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7 11:26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病因
病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