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摘(拼音:zhāi),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摘”是形声字,从手,啇声。本义指采摘、摘取。引申为选取。
字源演变
“摘”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边的提手旁作形符,表示跟“手”有关;“摘”字右边的“啇”是由“啻(chì)”讹变而来的,作声符。“手”字与“啇”字组合,指用手采拣树上成熟的果实。因是指用手采拣树上的果实,所以古人用提手旁的“手”字作“摘”字的形符。楷书的字形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写作“摘”。
“摘”字的本义指“采取、摘下来”,如摘取也称“采摘”;拿下来、除掉称“摘除”。
“摘”字由本义引申指“选取”。如摘录后加以编辑称“摘编”,摘录要点称“摘要”,摘要记录称“摘记”,在文章或讲话中摘录或引用别人的话称“摘引”;指出缺点错误,加以批评称“指摘”;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不做深入研究称“寻章摘句”,该词也指写作时套用前人的章法、语句,没有创造性。
“摘”字假借指“借”,在急用时临时向人借钱称“摘借”。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他历切(tì),又竹戹切(zhāi)
拓果树实也。从手,啻声。一曰:指近之也。
【注】臣铉等曰:当从适省乃得声。
说文解字注
【卷十二】【手部】
(摘)拓果树实也。拓者,拾也。拾者,掇也。掇者,拾取也。果树实者,有果之树之实也。拓之谓之摘,引申之,凡他取亦曰摘。此篆与擿音义殊。
从手,啻声。他历切,又竹历切。按,竹历切是也,他历则为擿之音矣。十六部。宋本竹历,今本改竹厄,以同《广韵》。
一曰:指近之也。别一义。
【注】臣铉等曰:当从适省乃得声。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摘;康熙笔画:15;部外笔画:11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他历切。音剔。《说文》:拓果树实也。一曰指近之也。傅毅《舞赋》:摘齐行列。注:指摘行列,使整齐也。
又《广韵》:发也,动也。元稹诗:共邀连榻坐,兼去摘船行。自注:音剔。
又《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并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
或作擿。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扌”窄“商”宽,顶部和底部左右旁都齐平。“扌”,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商”,“亠”的横笔从竖中线起笔;“⺆”的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横段在横中线;框内“古”写在右下格,底部高于“⺆”。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07 20:11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