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传统技艺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根据《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记载,元代以来,定居在孟达的撒拉族与多民族融合,将多民族共同的传统民居建筑“庄窠”(亦称庄廓)演变成“篱笆楼”形式的地域性民居建筑。
撒拉族篱笆楼从元末明初开始建造,承载着七百多年的社会和地域文化。
明清时期是撒拉族篱笆楼的兴盛阶段。撒拉族人集结融合周边各族人民的建筑文化技艺,就地取材,利用孟达林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从黄河上游放筏运送木材,利用河道山体石类资源,发挥当地工匠艺人高超的技艺,修建篱笆楼建筑。据本地居民描述,鼎盛时期篱笆楼建筑群曾在孟达地区形成八大巷道,道巷双侧木楼对峙,规模宏大,当地将孟达一带称为篱笆楼都。
工艺特征
建筑布局
篱笆楼整体建筑布局多样,有三合院式、拐角式、横字式等形制,一般坐北朝南。
篱笆楼体建筑宽敞清朗,古朴优雅。篱笆楼通常分上下二层,上层为生活间,设有卧室、厨房等,底层内阔廊窄,设有仓库、畜圈等生活辅助用房。篱笆楼院由大门、楼体、平房组成,门开东南,以楼座为房院的主体建筑。大门多采用四柱二梁形制,也有的为楼底通道式。
底层墙体
篱笆楼底层墙体多用河光石、红石板和草泥砌筑,有时也有土坯修筑、黄土夯筑、篱笆编制等形式。
篱笆墙
篱笆墙的编制形式多样,既有横桩竖编,也有竖桩横编,编条有粗有细,墙面别致。这种墙体形式拓展了建筑材料的选用范围,展示了朴素的手工编笆技术。为减轻压力、防盗、防潮、防震、防火,确保建筑牢固美观,两侧边墙、背墙、隔墙多采用篱笆编制形式——取用孟达山区稀有灌木枝条编制篱笆,在编织好的篱笆两面抹以草泥,再在草泥表面抹灰。墙体中间为空,冬暖夏凉,透气性较强。
门窗装修
门窗装修另有讲究,二层房檐、扶栏和大门楣檐一般以木雕装饰,图案花色繁多,精美异常。房院中设有花坛,用以栽植花卉果树等。
工艺流程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整个篱笆建楼过程仅用一把斧头、一把凿子、一把泥刀就可以完成,操作简便。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是撒拉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研究撒拉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状况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篱笆楼历史文化遗存和优美的自然资源相映衬极具旅游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撒拉族民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加美观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加注重房屋的实用及美观,出现了篱笆楼的拆建改修,人为拆除建筑群落的现象突出,篱笆楼建筑濒临绝迹。20世纪60年代尚有100多户,到21世纪初锐减到14户。21世纪20年代后,很少有人再建篱笆楼,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也只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得以传承保留。
传承人
马进明,男,1949年11月出生,撒拉族,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为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申报地区为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保护措施
2008年4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将孟达村4处14-19世纪(明清年间)的建筑列入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将1处清代建筑的撒拉族古民居楼,搬迁至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实行复修保护。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发行邮票
1989年4月1日,国家发行的《民居》邮票,其中的青海民居就是撒拉族篱笆楼。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1 12:5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工艺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