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马尔罕城位于今日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
塔什干附近,这里是当年中国通向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的必经之地,是世界多元文化交汇的大熔炉,因此四方商贾云集,各种文化互相交融,一派“国际都市”的景象。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大城市,丝绸路上的一座古城,位于扎拉夫普河谷中。这里有连绵不断的棉田和果园,周围是亭亭玉立的土耳其斯坦山脉的雪峰。撒马尔罕建于公元前7世纪,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公元14世纪至15世纪的贴木尔王朝时期得到了重要发展。撒马尔罕城内现存文物古迹众多,如兀鲁伯天文台(Ulugh Beg Observatory)、和建于15世纪的帖木尔家族陵墓(Gur-e-Amir)、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Bibi-Khanym Mosque)、11-15世纪中亚最大的“不死之王”陵墓建筑群(Shah-i-Zinda)等。绚丽多姿的古建筑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它们都披着一层神秘传奇的色彩。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褚潘阿塔神殿,这是祭祀牧神的场所。
撒马尔罕历史名城是世界多元文化交汇的大熔炉,建于公元前7世纪,在公元14世纪至15世纪的贴木尔王朝时期得到了重要发展。撒马尔罕拥有众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如列吉斯坦伊斯兰教神学院、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贴木尔家族陵墓和兀鲁伯天文台等。
整个城市根据建成年代的不同,显著的分为“Afrasiab遗址区”、“帖木儿时期建成区”、“沙俄-苏联时期建成区”等不同的区域,城市中保存了大量帖木儿时期的宗教、文化建筑和格局较为完好的低层传统住宅区。
帖木儿帝国时期的撒马尔罕城(也即撒马尔罕旧城,参见辞条:撒马尔罕文化中心)位于其前身——Afrasiab古城遗址西南,帖木儿(Amur Timur)于1371-1372年间在城市西侧建造了Khala城堡,行使内城的职能,同时恢复了11-12世纪花剌子模时期的老城墙,这一区域被称为Khisar。14世纪的撒马尔罕共有6个城门,6条主街,以一组宗教建筑组成的列吉斯坦广场建筑群为城市中心,北门附近形成了巨大的集(Bazaar),其余区域为匀质的低层传统居住区。这一基本格局较为完整地保持至今,其城市尺度、肌理均与之后建成的区域形成了显著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