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渠
一种水渠
支渠,又称配水渠道。从干渠取水分配给各用户的输水渠道。一般布置在干渠的一侧或两侧,其设计要求及线路选择,视地形条件而定。支渠在灌溉系统中作为灌区内部分配水量的渠道。上承干渠、下接斗渠。在大型灌区,支渠控制的灌溉面积一般在万亩以上。在田、路、渠、林 配套时,支渠两侧应营造防护林带。
简介
通常在渠道工程设计中,干渠 、支渠按续灌方式设计,斗渠 、农渠按轮灌方式设计。《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 -99)中规定万亩以上灌区的干渠、支渠应按续灌方式设计,斗渠、农渠应按轮灌方式设计。必要时支渠也可按轮灌方式设计。干渠是主水渠,渠系中主要用于输水的输水渠道,作为支渠水流的主要来源。指由支渠引水到毛渠或灌区的渠道。支渠是指从干渠引水到斗渠的渠道。是灌区内输水和分配水量的渠道,支渠在灌溉系统中重要起着上承干渠、下接斗渠的作用。
灌溉
定义
灌溉是指为地补充作物所需水分的技术措施。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获取高产稳产,必须供给作物以充足的水分。在自然条件下,往往因降水量不足或分布的不均匀,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要求。因此,必须人为地进行灌溉,以补天然降雨之不足。或指用水浇地。灌溉原则是灌溉量、灌溉次数和时间要根据药用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而定,要适时、适量,合理灌溉。其种类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
灌溉系统是灌区引水、输水、配水、蓄水、退水等各级渠沟或管道,及相应建筑物和设施的总称。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管道及附属建筑物输水、配水至农田进行灌溉的工程系统。
渠道灌溉系统
灌溉渠首工程,输水、配水工程和田间灌溉工程等部分组成。①灌溉渠首工程有水库、提水泵站、有坝引水工程、无坝引水工程、水井等多种形式,用以适时、适量地引取灌溉水量。②输水、配水工程包括渠道和渠系建筑物,其任务是把渠首引入的水量安全地输送、合理地分配到灌区的各个部分。按其职能和规模,一般把固定渠道分为干、支、斗、农四级,视灌区大小和地形情况可适当增减渠道的级数。渠系建筑物包括分水建筑物、量水建筑物、节制建筑物、衔接建筑物、交叉建筑物、排洪建筑物、泄水建筑物等。③田间灌溉工程指农渠以下的临时性毛渠、输水垄沟和田间灌水沟、畦田以及临时分水、量水建筑物等,用以向农田灌水,满足作物正常生长或改良土壤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南方一些土地分散、水源不足、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山区、丘陵区,为了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把邻近几个小型灌溉系统连接起来,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并把输水配水渠道和星罗棋布的塘堰相连,河水充裕时,引水充塘;河水不足时,由塘堰放水灌溉,弥补河水的不足,形成了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在北方平原地区,为了提高已成灌区的灌溉保证率,扩大灌溉面积和防治土壤盐碱化,在引用地表水的灌区内部,打井提水,井渠并用,形成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灌溉系统。
支渠衬砌破坏
支渠衬砌破坏的常见原因有:冻胀和风化,主要是冻胀引起破坏。冻胀破坏原理分析:该地区衬砌发生破坏的形式有裂缝、隆起、位移、断裂、滑塌, 原理为在低温作用下,在混凝土衬砌板下部,基土(土壤)中水分冻结后, 体积增大, 土体受到膨胀上涨。 但是,在土体冻结过程中,在混凝土衬砌板下部, 土层通过其中的水分冻结成冰产生的胶结力,将土颗粒与其上部的混凝土衬砌板紧密地胶结在一起,这种胶结力称为土与混凝土板之间的冻结强度,这使得混凝土衬砌板与紧接其下部的冻土层表面紧紧粘接,因此混凝土衬砌阻止冻土层的膨胀上涨变形,当冻土层冻胀产生的土应力增加到混凝土板极限强度时,混凝土衬砌便首先发生破坏,即勾缝发生裂缝,随后,冻土层的变形继续增加,相继发生隆起、断裂、位移、滑塌。从可能引起衬砌破坏的因素: 渠道结构、断面形式、流量、板材强度、衬砌工艺、土质及其密实度、走向、挖填方、地下水位等方面分析原因。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 weathering)、化学风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生物风化作用(biological weathering)。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7 04:40
目录
概述
简介
灌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