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硎山位于
苏州市西郊,以东晋高士
支遁(号
支硎)得名,又名观音山。走向北北东,长约2.8公里,海拔147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山有石室寒泉,泉上刻有宋代虞廷臣所书“寒泉”两字,字大径丈。相传支遁冬居石室,夏隐别峰,喜放鹤养马,山中放鹤亭、白马涧、马迹石等皆因支遁得名。山有南峰寺及中峰、北峰二院。
地理位置
支硎山位于
虎丘区枫桥街道西南,南为天平山,北端为高景山。
地名典故
晋高士
支遁(号支硎)曾隐居于此,故名;因山上曾有报恩寺,一名报恩山;因报恩寺原为观音禅院,故又称观音山。唐《
吴地记》:“支硎山在
吴县西十五里。晋支遁,字道林,尝隐于此山,……山中有寺,号曰报恩。”北宋《
吴郡图经续记》:“报恩山,一名支硎山,在吴县西南二十五里。昔有报恩寺,故以名云。所谓南峰、东峰,皆其山之别峰也。今有楞伽、天峰、中峰院建其旁。
乐天诗云:‘净石堪敷坐,寒泉可濯巾。’即此山也。”
自然地理
走向北北东,长约2.8公里,海拔147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
古迹遗存
山有石室寒泉,泉上刻有宋代虞廷臣所书“寒泉”两字,字大径丈。相传支遁冬居石室,夏隐别峰,喜放鹤养马,山中放鹤亭、白马涧、马迹石等皆因支遁得名。山有南峰寺及中峰、北峰二院。
景观形胜
支硎山分为中峰、南峰、北峰。
中峰
《
木渎小志》载:“中峰在寒泉上,稍西有鹤饮泉、唱狮窝、马迹石,又西南为放鹤亭,在中南二峰间。”从支硎山整体说来,它在半山腰里,远远望去,隐隐地透出山麓,极富神秘。
南北两峰或废或徙,唯独中峰兴旺起来,自明代万历年间,大德高僧苍雪从福建来此,励精图治,使之振兴,有南来堂、宝月堂、覃思室、冬青轩、水明楼、未明楼、放鹤亭、方池等诸胜。全盛期,水草丰茂,古木参天。殿堂之前有双松参天,苍秀挺拔;覃思室前古梅一枝,老干槎枒,有200年的树龄。冬青轩周围的冬青,则高达一丈,杂以修竹,气势逼人又不失雅致;站在未明楼上,则可放眼眺望,东南远近之山,尽收眼底;而楼下的方池,多的是碧螺,这种碧螺十分罕见,竟然没有尾巴。
出中峰稍西,有鹤饮泉、唱狮窝、马迹石,都因支遁而著名。而山壁上,是历代高僧或名人志士的摩崖石刻,它们一律保持着风雨侵蚀的原生态,拨开层层荆棘,目睹千百年遗迹,难免发思古之幽情。
南峰
南峰位支硎山南侧。《木渎小志》载:“南峰以池名,寺内有铁杖、铁灯笼之属,旁有碧碧琳泉、待月岭、马坡、硎石。”这里的池即“南池”,也称“八隅泉”,另外还有新泉一脉。
南峰的南坡上有一石门,这是由三块天然巨石组成的,花岗岩巨石落地生根,直上干霄。清代文人
李果《游支硎山中峰记》载:“坡南有石门,在峰之右腋,三石巨立,一径斜通,如门。”而巨石的西侧连着危峰,东临绝壑,中间的巨石犹如石枨直竖,如此构架,全由大自然的神力铸成,吴中山体绝少见得。元郑元佑曾有《游支硎山南峰》一首:
词客幽寻胜洞庭,神僧名迹在支硎。
马骑仄径犹存石,鹤放颠顶尚有亭。
岩底泉飞轻练白,峰头龛蚀古苔青。
到来顿醒红尘梦,万树松涛沸紫冥。
寺门之下,还有牛头峰,是因为体态酷似牛头而得。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句:“石文留马迹,峰势耸牛头。”
北峰
位于支硎山北侧,《木渎小志》载:“北峰多石壁,许多史料载,北峰是支遁的蜕骨处,有古塔,上面镌刻着永和年号。并有双松亭。”
寺院
支硎山的最终魅力自然不因为山水,而是佛教。
卢熊《苏州府志》载:“山中有楞伽院,即古报恩寺基。吴越时观音院也。又天峰院,即唐支山院,五代南峰也,及中峰、北峰院,皆在焉。”《
姑苏志》又载:“山有南峰寺及中峰、北峰二院。‘北峰’,宣德间移于鸡窠岭,‘中峰’,在寒泉上,又名楞伽院。‘南峰’,一名天峰,即唐支山院也。”又《百城烟水》载:“东麓有观音寺,唐大中十二年,僧侣清贽募刺史
卢简求重建,宋乾元二年僧文谦修。”
支硎山最著名的寺院有四座:“中峰寺”、“南峰寺”、“北峰寺”、“观音寺”。除外,还有各色小庵,“吾兴庵”,旧名“善英庵”,在支硎山下,有钟楼;“法音庵”,又名“何亭”,在支硎山东南,曾是殿屋幽邃,为山中胜境;来鹤庵,在支硎山东;寒山禅院,在支硎山西,明高士
赵宧光葬父于此,便结庐住下,釜石疏泉,穷极幽邃,他去世后,便改为禅院,也称“报恩寺”;化城庵,在支硎山西,原是赵宧光隐居处,寺内石壁峭立,水溅石上,日夜不绝声,于是被称为“千尺雪”;又有空空庵,也是赵宧光的隐居处,等等,可见,当年支硎山山上山下,几乎是一峰数寺,古刹众列,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