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攸(拼音:yōu),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为击打,《说文》认为本义为流水,并由此引申指居处,处所。又用作句中语气词。还可作连词,相当于乃,于是。
字源演变
会意字。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作手持直棒、带杈棒或带柄锤击人状(字形1、2),为击打意。到西周时,发生三种变化:一种是人与攴之间衍出一竖笔(字形4),代表着主流方向;一种是人与攴之间衍生出三点、两点或一点水(字形5);一种是人的竖笔上衍生三横(字形7)。战国时,第一种变化消失,人与攴之间的竖笔不见。第二种变化仍然保持,但与前代不同。人与攴之间有一点的消失,有两点的保存,有三点的变成水字,作从攴从水,人旁不见(字形11)。《说文》在整理小篆时,恢复了人与攴间衍一竖笔者,以为正体(字形15);保存了从攴从水者。隶变后楷书分别作𣲏与攸,今通用攸,少用𣲏。《说文》本义为“行水”,即流水,引申指居处,处所。《诗·大雅·韩奕》:“为韩姞相攸。”又用作句中语气词。《书·洪范》:“四曰攸好德。”甲骨文用作地名,亦用作方国名。还通“修”,指休养,强德;通“脩”,意为肉干。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攸行水也。从攴从人,水省。𣲏,秦刻石绎山文攸字如此。以周切
【注】徐锴曰:“攴,入水所杖也。”
说文解字注
行水也。
戴侗曰:唐本作水行攸攸也。其中从水。按当作行水攸攸也。行水顺其性,则安流攸攸而入於海。衞风传浟浟,流皃是也。作浟者,俗变也。《左传》说火曰:郁攸从之,蒙葺公屋。火之行如水之行,故曰郁攸。《大雅》曰:为韩姞相攸。《释言》:攸,所也。水之安行为攸,故凡可安为攸。又借为蔟字。𨔟,气行皃。水行之攸,气行之𨔟皆主和缓,故或用攸,或用蔟。
从攴。从人。
攴取引导之意。人谓引导者。
水省。
以周切。三部。
𣲏,秦刻石峄山。石文攸字如此。
人省水不省。峄山石文,《史记》不载。其文曰:登于绎山,羣臣从者,咸思𣲏长。今作攸者,传刻失眞也。又《史记》载会稽石文曰:皇帝休烈,平一海内,德惠脩长。小司马云:王劭按张徽所录会稽南山秦始皇碑文,脩作攸。葢其字亦作𣲏也。用此知小雅、大雅毛传皆云脩,长也。经文脩字皆攸之假借。本作攸,後改耳。《释诂》:永悠迥远遐也。悠当作攸。
康熙字典
《唐韵》以周切。《集韵》《韵会》《正韵》夷周切,𠀤音由。《说文》:作攸,行水也。注:攴,入水所仗也。秦刻石峄山文,攸字作𣲏。《孟子》:攸然而逝。赵注:攸然迅走,趣水深处也。
又《尔雅·释言》:攸,所也。《易·坤卦》:君子攸行。《诗·大雅》:为韩姞相攸。注:择可嫁之所也。
又《左传·哀三年》:郁攸从之。注:郁攸,火气也。
又《前汉·叙传》:攸攸外㝢。注:攸攸,远貌。
又语助词。《书·洪范》:彝伦攸叙。《诗·大雅》:四方攸同。
又《集韵》:以九切,音酉。《左传·昭十二年》:湫乎攸乎。注:攸,悬危貌。
又姓。《急就篇》:北燕有攸迈。攸字从攴作。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集汇
(音韵资料来源:)
方言集汇
客家话:[梅县腔] ju2 [宝安腔] ju2 (jiu2) [客英字典] ju2 [陆丰腔] jiu3 [客语拼音字汇] yiu2 [海陆丰腔] riu2 [台湾四县腔] ju2
粤语:jau4
潮州话:hiun1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23:39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