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心做起
2014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改变,从心做起》是2014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广胜。
内容简介
作者积多年的心灵感悟,将最能够促进人们走向成功、最能够引导人们摆好心态、最能够推动人们搞好人缘的心灵秘法,归纳为“三十颗心”,读者可以在三十天内让自己的心灵通过这次充电完全提升到一个不同的档次。
本书让你敞开心门,成功距你不再遥远,心灵的平静也时时与你相伴。这是一本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书。
作者简介
陈广胜 ,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曾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研究等政府机关以及工业企业任职。新浪网“佳桐”微博、博客博主,在多所大学任兼职教授、特聘研究员,出版《走向善治》、《改变,从心做起》、《政府转型看浙江》等专著。
目录
自序
心之基
平常心、仁爱心、感恩心、包容心、责任心、平衡心
心之行
自信心、进取心、知行心、恒常心、坦诚心、忍耐心
心之度
自省心、中庸心、谦卑心、慎微心、忧患心、敬畏心
心之戒
自私心、浮躁心、虚荣心、嫉妒心、怨恨心、猜疑心
心之悟
舍得心、简朴心、淡定心、洒脱心、分享心、知足心
后记
自序
让人生快乐且有价值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每颗心都是一个世界。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内心都住着精灵,就像是注定的天命,让自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并最后完成生命的拼图。人生迈出的每一步,正好比在不断地拼图,当生命终结之前,是无法看到全貌的。但是,拼图毕竟不靠倒计时那一刻。每一幅生命的图案,终究由心中的精灵主宰,被心中的愿景一步步牵引而成。
心,在这里不特指体内那形似莲蕊、搏动有律的器官,而是承载人们思想和灵魂的特定空间。毫无疑问,心灵有着不同的境界。境界之别,恰如青原惟信禅师曾说,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至后来,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从起初到最后,同样的见山见水,却体现了禅师两样的眼光。
普通人自然无需参禅,可心境的高下显而易见。正因如此,不同的内心就有着不同的逻辑。不能说哪种逻辑一定就对,但必然有这样一类精灵,能为平凡人生注入更多的惬意和精彩,并为自己留下一点实实在在的意义。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在很大程度上,心境左右着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发展轨迹。而一颗智慧的心灵,应当让人生快乐且有价值。
如何能将快乐与价值叠加?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成功——成功给人带来快乐,也或多或少地创造价值。事实上,现代人对于成功的渴望已经白热化,大家只争朝夕,唯恐在哪里慢了半拍。但心浮气躁往往没有像样的收成,可这不足以让人反省,因为功利主义早吞噬了无数的心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生动描述了世人追逐功利的热闹场景。功利并非一样坏东西,可凡事皆有度。当整个社会都拿着计算器衡量值不值钱,当信念、理想无一例外都被换算为财富和权位,这种彻头彻尾的“唯物”观就病入膏肓。此时,人们快节奏地赶路,却将灵魂甩在了身后。
纯粹为功利跳动的心灵将极其疲惫,也很难生出由衷的快乐。欲望无止境,即使你赚再多的钱,握再大的权,紧接着势必有更多、更大的企求。于是,人们屡屡精疲力竭地趴下,那些功利或许能暂时满足世俗的虚荣,却远离了内心的真实需要,更留不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价值。
总之,功利可以牵引人的一生,能够填充肉体生命的欲求,但难以让寄寓于肉体中的内在世界充盈,不可能实现精神自由和深层次的心灵快乐。不仅如此,由功利牵着鼻子走的人,总是荒废了最应该做的事,也压抑了个体禀赋本可承载的生命意义。许多人终其一生忙碌,复制的是一种平庸,收获的是一种悲哀。
人,需要心灵的超越,这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有三种生活方式:一是享乐的生活,以满足肉体欲望为主;二是政治的生活,崇尚荣誉,追求财富、地位等外在的东西;三是沉思的生活,专注于精神的思辨。他视沉思为最高贵、最持久的活动,“是人所能得到的完满幸福”,因而最为推崇。
对于上述生活方式,人们都寻求着各自的组合。究竟选择怎样的结构配比,则体现不同的价值取舍和逻辑判断。享乐的生活需要出自人的本能,这与一般动物没有质的区别。政治的生活带来事业的荣耀,却容易让自我迷失。唯有沉思的生活不依赖外部条件,完全可以自主支配。可以说,思考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从沉思中寻求快乐,是心灵极佳的休养方式,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秉性。
沉思在当下越来越少。与之相联的是,精神匮乏已成为社会的一大严重危机。虽然物质在今天可谓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状况也普遍好于过去,可这并未给人带来内心的富足。相反,大家愈加远离沉思,日益感到精神空虚,以致连许多看似有脸面、很风光的人,都不知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灵。
但人终究是一种精神性存在,不是靠一团血肉和一副骨架,而是靠主宰内在世界的心灵支撑的。清初大儒李颙说:“夫天下之根本,莫过于人心;天下之大肯肇处,莫过于提醒天下之人心。”人的本质在心灵。因为不管身体多么强健,它毕竟有着空间的限制,并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和死亡。只有心灵经得起岁月的磨损,能跳出外在的约束,甚至当躯体被火化后,仍能让人感受那值得怀念的人格精神。
说心灵,道精神,听起来不免有些虚渺。那么,笔者究竟有怎样的企图?人是不能选择出生的,往往也无法选择生命中的许多场景,但我们可以选择改变:改变对自己的认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改变对成功的看法,以及做人、做事的基点和取向。而一切的改变,归根到底须从心灵做起、从心灵出发。
——这是一本给心灵松绑的书。
人生是一个追求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喜欢的、想要的东西,可这些目标并非都能实现。用世俗的眼光衡量,不成功似乎等于失败。假如以此处世,大家一开始便会背上沉重的包袱,稍有不顺,心理就容易失落。但是,我们的内心何必要被这样的绳索所绑架?
做人犹如登山,爬到顶峰固然可喜,在半坡迈步也别有一番情趣。建构起豁达的心灵,不苛求别人眼里的成功,而投身自己应做也喜欢做的事,我们的精神空间随之将变得自由。人到了一定阶段,尤其应注重做事的意义,更专注于过程中的创造与体验。若如此,行为本身就有内在的价值,结果倒变得不太重要。于是,人们的心弦便不至于绷得过紧,对得失、进退将有更好的把握,前方的路也会豁然开朗。
——这是一本让精神愉悦的书。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是一种奔向死亡的存在。”有了这样不可逃避的终点,痛苦俨然是人生的基本特征,幸福反倒成了奢侈。很自然地,能在万千痛苦中感知幸福,不正是大智慧?同样身陷囹圄,有人透过窗户只看到漆黑的四周,有人却欣赏了满天的繁星。两者的差异不在眼睛,而在心灵。
幸福,不仅是人的状态,更是一种能力。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困境中到底有几多烦恼,却取决于心境。换句话说,幸福是靠自己挖掘与感悟的,快乐的人走到哪儿都快乐,悲戚的人无论怎样都悲戚。而一颗健康的心灵,即使在糟糕的境地,也能组合出许多的幸福元素,让人充分体味当下的快乐。
——这是一本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书。
给心灵松绑,让精神愉悦,绝不是打人生的退堂鼓。生命短暂而不可逆,有志者都希望能支配自己的命运,成为一个不断实现自我的行动者。然而,人生毕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迁,所以古来又有天命的概念。对此,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其实不管有无天命,任何人却都有天然的使命,否则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机会永远赋予每个人,至于能否抓住机会,取决于主观上的能动。而人生进取是多维度的,可以向外改造社会,也可以向内锤炼自身。若说前者需要外部机缘,后者则完全取决于内心。无论何时何地,谁都有开掘自身潜能的宽广空间。说到底,成功不是随机砸向人们的彩票;即使有天命,它也不过只安排了大框架,具体的生命内容仍由自己填空。正因如此,心灵就有了决定性意义。只要内心不放弃,善于因时调整和突破自我,谁都可让脚下的路变得开阔而自由,都能实现活着的快乐与尊严,并不断拓展富有特色的人生价值,让降临星球上的生命不虚此行。
卷首诗题
“心之基”:《耕耘》 农家本有耕耘乐,丰歉缘人也看天。稼穑此生休问果,苦心磨尽自然甜。
“心之行”:《行路》 人生行路莫匆匆,万里风尘意从容。迈步而今身致远,全凭脚力辨雌雄。
“心之度”:《中流》 胜日浮舟江水平,楫篙劲处计前程。若明天理思余力,船到中流自可行。
“心之戒”:《止步》 攘攘熙熙利似烟,人心无戒难知天。驱驰倘若在歧路,止步如同身向前。
“心之悟”:《心笺》 饱览烟云不惑秋,坦然自在本当求。万千皆备心长乐,上下乾坤一体流。
经典句摘
【平常心】人生的路很宽广,某一条不通,可以换一条;人生的角色很多元,演不了主角,还可以演配角;人生的内容更是很丰富,做不到弯弓射月,还可以采菊东篱。以这样的心灵处世,做人就有了豁达的基点,将少掉庸人自扰的许多烦恼。(P5-6)
【仁爱心】一个人的胸怀和境界,从本质上取决于爱之所及的半径;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很大程度上由他关爱的受惠面和影响力来衡量。(P13)
【感恩心】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经常会将事情看成理所当然,把顺利、平安也视作必然。殊不知任何事都非天经地义,即使最普通的东西,一旦失去了,想再获得便难上加难。所以感恩的前提是感知,就像品茶知醇,能从中咀嚼出生活的甜味。(P17)
【包容心】包容不是皱着眉头容忍,而是平心静气的宽容。世上凡真实存在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除非转入虚拟空间。心怀包容,是对这一结论的清醒认知。(P24)
【责任心】难以想象,现实中存在一个毫无责任、义务的人,要么说明他没有存在的必要。人生的价值,取决于自身承担的责任。了无牵挂、无责可担是极大的悲哀,而能够杠起别人的期望则是一种快乐。(P31)
【平衡心】享受与承受,从来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所以不要嫉妒别人的风光,他们也是以代价换来的,在其背后同样有着艰辛与苦痛。我们没有达到别人的高度,虽有机遇成分,但更多地也许是对自己太过牵就、纵容,以致在别人爬坡的当儿无所事事。(P35)
【自信心】自信离不开实力依托,可自信的本钱是相对的。对只能躺着的,能站立就是本钱;对坐轮椅的,柱拐杖行走也是本钱。自信心的门槛并不需要太高,其实在优胜劣汰的世界里,存在就意味着成功。(P44)
【进取心】进取心以“进”当头,却不能以“取”为本。若大家总想着“取”,光将眼睛盯住结果,那么做事尚未开始,求成的烦恼已在心底。因此,关键是先把事做好,尽可能地利用、发掘自己的禀赋,一步步尽力而为。至于今后有怎样的造化,能得到什么收成,则不必苛求,也无法强求。(P51)
【知行心】一个人光喊口号是没用的,甚至还起负作用。有一颗知行心,便拒绝做只尚空谈却无所事事的局外人。就好比在江面上行船,当确定了朝向,划桨就是前行的动力。(P55)
【恒常心】人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成功不取决于瞬间的闪光,而在于长久的坚持。在许多时候,成功就是再等一会儿。即便不知道它究竟会出现在哪一个时点,但只要目标有意义,坚持的本身就有价值。(P62-63)
【坦诚心】精神上的强者必定由内而外的坦诚,他们并非没有欠缺,但有内在的富足和底气,因此不屑于伪装自己,不屑于在人前表演。(P69-70)
【忍耐心】事实上,人需要一段弯路才能成熟,需要隐忍发愤才让精神变强。远离曲折可以使人活得简单,却往往使生命显得肤浅。且看许多未经波折的人,或许一时春风得意,但转眼如浮云散去,就因走的路太平坦,没有咬牙忍耐的岁月用来积淀人生厚度,故而造就不出成大器的底蕴和气场。(P73-74)
【自省心】自省贵在对症下药,从自身的不足中找到超越的空间。因为人生的最大对手,其实是自己。即使要战胜别人,第一步需战胜的,也是自己的软肋。(P81)
【中庸心】中庸讲求“时中”,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践行中道。“中”的标准因时而易,这好比热与冷是温度的两端,但冬天烤火、夏天饮冰却合乎中道。随着情况的变化,中庸是灵活的,能张能弛,可进可退,从而不断适应改变了的现实。(P87)
【谦卑心】谦卑心出于真诚,是放下身段的不卑不亢。无论高官显贵、商界巨子,还是布衣百姓、贩夫走卒,对之都一视同仁、一视同礼。真正的谦卑有平等的人格尊严,既不仰视权贵富豪,又不鄙视贫困微贱。(P94)
【慎微心】慎微并非光拣芝麻、不顾西瓜,其实质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一个人假如整天盯着杂事,却丢掉全局性要务,那不叫慎微,而是琐碎。不过,谋大局者也需顾一隅,倘若没有对细节的严格,就难有整体的卓越。(P99)
【忧患心】困境中的焦虑是每个人都有的,忧患难在得意时。恰恰是一路坦途,人们因放松警惕,最容易摔跟斗。所以,顺境中尤需得宠思辱、居安思危,让自己时时“归零”后重新出发。(P101)
【敬畏心】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条底线,这是不受良知谴责的最后屏障,是我们不能突破的界限。怀敬畏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P109)
【自私心】一个人若处于物质、功利的层面,他通常以获取为目的,因而不乏自私自利的算计;假如进入道德的境界,精神享受就摆到第一位,会将小我的自私丢在一边。(P117)
【浮躁心】浮躁或许让人频繁做事,却难以真正成事。因为做事需要一个过程,做大事更是如此,假如一味地压缩过程,就等于扼杀结果。(P120)
【虚荣心】人的一辈子很难伪装,其实也没有必要伪装。对心理期望中的差距,当然应着力改变,但无需徒劳地掩饰。做人不是三两天,与其争面子,不如争口气,通过超越自己来弥补短板。(P128)
【嫉妒心】每个人都有特定的视域,有目光所及的地平线。但是,地平线的后头仍是无限的世界。人生的路很宽广,毫无必要走进嫉妒的死胡同。(P132-133)
【怨恨心】从某种角度讲,怨恨是弱者的反应,宽恕才是强者的风采。当去除了怨恨,人们才有超越恶性报复的胸怀,以“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宽恕,求得精神世界的坦然。(P137)
【猜疑心】猜疑看似在自我保护,其实因防范过度而导致封闭,这好比在内心隔离、囚禁了自己。世界本来没有那么复杂,是猜疑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将不存在的问题变成问题。(P141)
【舍得心】就天性来说,人一般喜欢得,而不喜欢舍,但人生本是边舍边得的过程。相对于获取,舍弃更展示人的品质与智慧。(P149)
【简朴心】简朴心并非让生活清贫,像苦行僧般过日子;更不等于头脑简单,隔绝于纷繁复杂的世界。简朴是为了抓住要领,放下生命中多余的东西。(P156)
【淡定心】淡定并非淡漠,它需要强大的内心控制。这一份内心控制,绝非简单的个性使然,而恰恰体现一种追求和境界。淡定者非同寻常,寻常者总难淡定。没有相当的精神层次,人们无法如此驾驭自己的心神。(P162)
【洒脱心】从某种角度讲,洒脱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既以随缘而遇、随遇而安的姿态做人,又以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精神做事。这样的人生自然且歌且行,能活得更加充分,更多地享有自由、充实与快乐。(P168)
【分享心】没有分享者的人生,无疑是寂寞的,也是做人的失败。世上的东西只有充分实现效用,才愈发显出意义。分享是将效用社会化,继而让社会效用最大化,使价值不断得以实现和扩散。(P172)
【知足心】人,自然没有终极意义上的满足,知足是心灵的充实与平静。人们的知足,其实也有着层次的差别。高品质的知足心,将在知足中知不足——对名利知足,当止步时须止步,以此让人生轻装上阵;对修为知不足,锲而不舍磨砺,持续地丰富和提升生命的内涵。(P178)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4 23:58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