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弦易辙(拼音:gǎi xián yì zhé)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
王楙《
野客丛书·张杜皆有后》。
成语出处
使其(杜周)子孙改弦易辙,务从宽厚,亦足以盖其父之愆。(宋·王楙《野客丛书·张杜皆有后》)
“改弦易辙”这个成语最早引自于此。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有两个主张残酷使用刑罚的大臣,一个叫
张汤,一个叫
杜周。他们各有一个儿子,虽然也当大臣,却能宽厚待人,名声很好,与他们父亲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
张汤年少时就爱读刑罚方面的书,后来经人推荐,担任侍御史。在承办汉皇室的一个案件中,他横追竖逼,最后株连处死三百多人。汉武帝认为他精明能干,命他和另一位大臣一起制定法律条令。
后来张汤在审理淮南王等谋反案时,又牵连了许多人。
汉武帝本想开脱被牵连的两名大臣,但张汤说不杀日后不好办案还是把他们处死。
张汤还建议武帝铸造白金和五铢(重量单位,一两为二十四铢)钱,并且支持盐铁官营的政策。这虽然有利于增加国库收入,但由于他所制定的《告缗令》非常严酷,许多人深受其害。
不过,张汤自己也没有好下场。他因与下属谋杀了他的一个仇人,后来事情败露,武帝命他自杀。
张汤严酷使用刑罚,但他的儿子张安世却为人忠厚,主张谨慎用刑,因此不仅得到武帝重用,而且得到昭帝、宣帝的重用,历任高官,子孙直到东汉都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杜周本是张汤下属,他在奉命惩办逃亡边卒的时候,枉杀了许多人。后来他升任廷尉,仿效张汤的办案方法,株连处死了不少人。杜周办案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见风使舵,皇帝要惩办的就罗织罪名,横加陷害;皇帝不想惩办的就为他喊冤叫屈,赶快释放。杜周在任廷尉期间,每年办案一千多个,一件大案往往逮捕的人犯达数百名之多。与张汤不同的是,他总算保住了自己的脑袋而去世。
杜周的儿子
杜延年,和张汤的儿子
张安世一样,为人非常宽厚,与父亲完全不同,子孙传到唐朝名声仍然很好。
宋代的学者王槲在一部著作中指出:就拿杜周来说吧,他与张汤一样,以酷恶著名,能保住脑袋而去世,这也算是幸运了。他们的子孙由于像乐器一样换弦,车子一样改道,宽厚待人,才掩盖了他们父亲的罪愆。
成语寓意
人生总是有许多的选择,但与刚满一岁的小孩“抓周”不同,面对不同的人生之路,自己只能选择一种。对孩子来说,他们手中会抓满新奇的玩具;对于自己来说,人生路上,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尝试每一种人生,所以必须做出选择。
自己的选择直接决定着我们人生的方向、发展的前途与将来所能取得的成就,所以这个举足轻重的决定必须正确可行。如果在前进的路上,发现自己的选择有问题,或者有偏差,那么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及时的调整,像琴换弦、车改道一样,将自己的人生很快地导入正轨,才能在未来回首的那一刻,不至于悔恨交加。
成语用法
“改弦易辙”比喻改变路线、方向、计划或做法。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也作定语、状语;中性,略带褒义。常用于书面语。
明·
许仲琳《
封神演义》第八回:殿下放心,待老臣同进朝歌,直谏天子,改弦易辙,以救祸乱。
近代·
辜鸿铭《上德宗景皇帝条陈时事书》:“夫秦亡国于群雄相争之际,而创制于海内未定之时,法固多简陋偏刻,致以病民害治,故当是时贤如董仲舒亦有改弦易辙之清。”
现代·
沈从文《黑魇》:“且将纵其一生,无从改弦易辙。”
现代·
李英儒《还我河山》:“于是老头改弦易辙,转向商业投资,在京津开了福禄祯祥四座大买卖。”
成语辨析
改弦易辙—改弦更张
两者都可比喻计划、办法等的改变。常可换用。区别在于:“改弦易辙”除“改弦”外,还含有“易辙”之意。当表示方向、道路、路线或其他根本性改变时,用“改弦易辙”比用“改弦更张”更为确切。同样表示制度、态度或方法的改变,“改弦易辙”的语义比“改弦更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