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伦苏木城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敖伦苏木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文都日哈布其勒,地处百灵庙镇以北30多千米处的艾不盖河北岸冲积平原上。敖伦苏木为蒙古语,意思是“众多的庙”,是一处元代城市遗址。
历史沿革
元朝学者王恽在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的《秋涧集》中最早提到黑水新城,也就是敖伦苏木城。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以黑水新城为静安路。
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三月,改静安路为德宁路,静安县为德宁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敖伦苏木城遗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日本人江上波夫等人先后考察了敖伦苏木古城。
2016年,达茂旗政府与河东新区异地重建敖伦索木古城,作为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开发旅游产业。
遗址特点
敖伦苏木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坐北向南,方向40度。城址北墙长960米,南墙长950米,东墙宽560米,西墙宽580米,占地面积约550000平方米。城墙总体成垄状,北墙西段、西墙及南墙西段在土垄状墙体之上残存夯土墙体,最高约3米,夯层清晰,夯层厚20厘米。城址四个角有墩台,东、西、北城墙辟城门,设瓮城。
敖伦苏木城内建筑遗迹甚多,街道布局依稀可辨,城址内发现有建筑遗址17处,高台和土包99处,城内有王府、景教寺院、天主教会堂、喇嘛庙、孔庙等遗址。敖伦苏木城总体概括为三横三纵的街道及内外两城相套。主要街道为两条相交的“十”字街,东西南贯通东西城门,南北从北城门直向南。在城址南部正中,南北主干道之西,三条东西街道之南,筑一内城,现留存几个高大夯土建筑台基,最高的可达3~4米。
城址中部偏北有一处重要建筑遗址,四围院墙早已坍塌,其正中北部有一用花岗岩石板垒砌四壁的建筑物土台基,台基上堆积碎砖瓦,附近曾发现7块景教墓石。推测,这座寺院先是景教寺后来改为喇嘛庙。在城内东北角,有一高台建筑遗址,推断是罗马教堂。敖伦苏木城遗址城东300米处还发现有墓地一处。
文物遗存
敖伦苏木城遗址内散布各种遗物,以陶瓷器残片、砖瓦建筑残件较多,另外建有大型石料制品,有石碑、龟趺、碑额、柱础、臼、碾、磨盘、墓顶石等。较著名的发现是黄文弼发现的“王傅德风堂碑记”碑,今下落不明。敖伦苏木城遗址出土的“忘傅德风堂记”碑及畏吾儿体蒙文也是较为重要的文物。
元泰定四年(1327年)石碑、十字莲花的墓顶石、“一捻金”墨、浮雕花卉及人物及动物石椁、錾花高足金杯、玉人物帯饰等是元代汪古部代表性文物。
历史文化
敖伦苏木城遗址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姻亲之部—汪古部的首府,因座落在艾不盖河北岸,那时艾不盖河名叫黑水,当时称为黑水新驿。又因汪古部赵王世家居住此城,也叫“赵王城”。敖伦苏木城遗址是蒙古高原上仅次于元上都的第二大城池,也是欧洲文明传入东方的第一大城市,有着高耸的殿堂,豪华的宫邸楼阁,还有鳞次栉比的街衢商店和“德风堂”等文化、宗教大厦等建筑物,成为当时汪古部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敖伦苏木城最兴旺的时期是元代,至明代逐渐衰落,明代中叶敖伦苏木城曾是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的避暑夏宫,它也是沟通西北蒙古高原和内地之间的要冲。
文物价值
敖伦苏木城遗址土的“忘傅德风堂记”碑及古叙利亚文墓石铭刻对对研究蒙元史,特别是汪古部的历史遗迹汪古部与成吉思汗家族姻亲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物保护
1996年11月20日,敖伦苏木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敖伦苏木城遗址处于保护和未开发状态,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建成草原生态博物馆。
旅游信息
敖伦苏木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文都日哈布其勒,在百灵庙镇之北三十多公里处艾不盖河北岸冲积平原上。
常年开放。
自驾线路可从达茂旗百灵庙镇到巴音敖包苏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6 10: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