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交往
特殊的社会现象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学校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在课堂中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师生间与学生间的交往,研究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生生交往心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心理交往的需要,保持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交往类型
个性交往
教学中师生交往是在师生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兴趣、才能和行为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师生相处就是个性间的撞击。教师以自己的个性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个性。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任何规章制度和纲领,任何人为设置的机构,不管设想得多么美妙,都不能取代教育者的个性。没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才能养成性格。
角色交往
教师和学生各自在社会生活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都扮演着所代表的社会角色。他们要以教师或学生这一角色的规范行为方式,去符合社会的、交往伙伴的自己的内心期望。
教师在教育活动的不同场合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完全相同的,别人也期望他们发挥不同的角色作用。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家长的代理人,侦探与纪律执行者,模范公民,心理卫生专家,朋友和知已,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和替罪羊。
教师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对师生交往会有不同的作用。例如,作为一个模范公民的社会角色,人们特别是学生,视教师的行为为社会的规范行为。如果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探索的勇气,他就会激励学生,鼓气勇气;如果教师观望不前,则会产生令学生泄气的不良教育影响。
教师或准备当教师的人若能意识到教师的各种角色作用,他就可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各阶层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如果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与他相应的角色行为距离太大,人们就会感到失望,不可理解,他自己也会感到内疚。因此,人们和教师自己都会怀疑他是否适于当教师。
教师和学生都是某些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所归属的群体都有某种程度的严格态度和信念,他们自己对所属团体的信条和准则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觉。师生的交往必然会反映各自团体的规范。
心理机制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都体会到,不了解学生就难以尊重学生和恰当处理学生的事,不能使教育成功,甚至遭到学生的反对。师生交往时,都要对对方发生作用,同时又得到对方作出反应的反馈信息。师生就在作用与反作用中进行自我认识和相互认识。在这个相互知觉过程的一般模式中,师生双方都会有如下几个形象出现:实际存在的教师与学生的形象;师生各自看到的自己的形象,即各自的“自我观”;教师心目中的学生形象与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教师猜测学生心目中的自己的形象和学生看到的教师心目中的自己的形象。。
也就是,在自我认识和相互认识中,师生分别都有四个形象存在,后三个形象虽然都在第一个形象中产生,但不一定相同。在这个相互认识和理解过程中,现实中的教师本身——自我认识中的教师形象——学生观念中的教师形象——教师所猜测的学生观念中自己作为教师的形象,以及现实中的学生本身——学生自我观念中的学生——教师观念中的学生——学生所猜测的教师观念中的学生,它们之间认识差异越小,师生交往的成效则最大。
例如:某学生本身是一个差生,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是差生,教师把他作为差生进行特别对待,学生也了解教师看他为差生。这样,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就会协调有效。在另外的情景中,某学生实际存在表演才能,他却认为自己有领导天才,教师把他看作表现的个人主义者,而学生猜度教师视自己为坏人。这样的相互认识冲突,会在师生之间发生危机。
教师虽然经常自觉地认识自己和认识学生,但他的认识往往与实际不符。他总是过高地估价自己,以为自己是没有错误的,对学生则常常过高看待优生,过低看待差生。他还经常过高地估计学生对自己的满意和拥戴的程度。这些都是师生交往中,师生相互知觉不准确的表现。为了把握人际知觉的规律,我们要进一步分析一下人际知觉效应对师生相互准确知觉的影响。
影响师生相互知觉的心理学因素,往往表现为人际知觉的各种效应。
首先,师生间的存在成见效应。由于知觉者对被知觉者早已存在的形象起着“成见”作用,会妨碍知觉者看到被知觉者的真正特点和表现,这就是一种“成见效应”。
其次,师生间存在首次印象效应与新近效应。在知觉陌生人的场合,初次提供的信息占优势;在知觉熟人的场合,最近的较新的信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教师必须注意“首次印象”的影响。这可能有消除学生对自己先期形成的成见的作用,又会影响学生对于教师以后行为的解释,产生新成见的作用。学生初次接触教师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摸教师的“底”。学生一旦形成了对教师的首次印象,教师以后发出的信息常常只起补充解释的作用。因为学生缺乏改造和否定首次印象的自觉和能力。
第三,师生间存在定型效应。定型是人们对某种现象或某个人的固定的形象。它有类化作用,会导致认识人的简单化和成见的产生。人们往往在不正确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对他人的不正确表象而加以绝对化。如有的教师把宽大的前额看为学生聪明的标志。
从心理学理论分析,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虽然取终决定于教师的真实品质,但它直接决定于学生对教师的主观印象。正因为如此,所以一些本身各方面比较完美的教师,暂时地不受学生欢迎的情况是存在的,而一些本身不够标准的教师则暂时地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如某学生学习失败,严于律已的教师往往归因于自己教学的缺陷,因此,不会轻视差生,而自负的教师往往片面地归因于学生的笨拙和懒惰,从而把差生看死。教师也会受人际知觉的心理效应影响,对学生形成固定印象和偏见,出现以貌取人,以俊遮丑、以点盖面等知觉错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3 21:42
目录
概述
交往类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