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为模式
班级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理论模式
教学行为模式是班级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理论模式。主要依据团体动力学( group dynamics)原理建立。运用这种原理,可减少团体成员间的摩擦冲突,构成良好的团体气氛,增进团体活动效果。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交互作用模式,二是社会体系模式。前者有:(1)美国安德森的“控制型”(包括命令、威胁、提醒与责罚)与“统合型”(包括同意、赞赏、接受与有效协助等);(2)李威德的小团体沟通型(即班级成员间的交互活动);(3)贝尔斯的交互作用过程分析,认为师生教学活动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交互作用,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小团体中的交互活动,进行归类分析和处理,从而发挥班级团体的沟通、评价、控制、决定、紧张处理和再统整功能;(4)弗兰德斯的师生交互作用型,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行为(语言)分为十类,然后由观察者记录,加以判断与归类,最后推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5)兰克尔的信息反馈型,认为师生教学中的行为是经信息反馈的作用而实现的;(6)高门的师生交互作用过程分析,认为师生交互作用过程包括开始的情况、教学活动、反馈、显现新的情境四个阶段。
这类理论模式强调教学前后知识、技能与态度、理想的“改变”,从师生反应中获得“反馈”,以及教学活动为一“循环”过程。后者就是用社会体系的观点探究班级功能及其主要角色组合——师生关系,有:(1)盖哲尔与谢伦的班级社会体系观;(2)艾雪黎等人的教学理论型;(3)帕森斯的价值导向型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01 16:0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