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通知从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三个层面,确定了改革试点的十大任务。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是指对现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师管理、教育投入等体制机制进行调整、创新的一系列理论探索和实践举措。教育体制改革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破除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改革背景
中国教育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管理体制。中国基础教育实行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在中国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
统筹、
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除管理体制外,中国教育体制还包括办学体制、投入体制、评价体制等,主要表现在中国政府和主管部门规划、引导、管理、评价等方面,处理中国中央政府、中国地方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等诸多复杂关系方面。中国学校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初步形成。中国政府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开始向更加重视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转变。中国在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在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通过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等人才培养的五个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按规律办事,不断推动教育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服务大局,更加突出民生,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增添活力,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加强整体谋划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强化顶层设计,以发展出题目,以改革做文章,以稳定为前提,统筹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进一步优化改革整体布局,系统推进改革。
尊重基层首创
从基层实践创造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选择要求中完善政策,尊重实践,尊重基层,鼓励试验,大胆突破,保护基层改革积极性;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深入实施改革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扩大改革成效。
增强政策协调
凝聚改革共识,更加注重各级各类教育的相互联系及教育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更加注重上下左右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和改革政策措施的相互促进,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有机衔接,更加注重社会各方参与,形成合力,顺利推进改革。
践行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推进普通本科与高职教育分类考试。督促各地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做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加大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实施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加强艺术、体育类等特殊类型招生和自主招生的监管,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2、深化课程内容改革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小学、中学、大学语文和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基本建设,完成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整合法制教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课标制定、教材使用与考试评价的衔接。
3、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推动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启动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落实试点学院改革指导意见,推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4、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体系、制度、政策和机制建设。制定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改革试点;选择示范性职业院校与重点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动职业院校开展社区教育服务。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培养新型农民、职业农民。
5、落实人才成长立交桥支撑措施
研究提出加强开放大学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化开放大学改革。统筹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建立多种形式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制定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相关制度。
教育体制改革推进
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优质中学的班额竟达到100余名,而薄弱学校只有20多名,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困扰着市民和教育部门。从2007年开始,邯郸市系统改造21所薄弱学校,建立教师流动制度,用3年时间打造了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没有择校的城市。铜陵、成都、沈阳等地都在创造性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中国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实施、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的义务教育新体制逐步形成,免费义务教育从中国农村推广到城市。
中国国家实施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
211工程”,实施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
985工程”。针对部门办学、条块分割和低水平重复等问题,通过 “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改革措施,中国大规模地整合教育资源,高等教育体制和布局发生了变革。
职业教育正在成为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推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中国国家将民办教育定位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中国政府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教育基本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建立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制度,完善了国家助学贷款和高校学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确保困难家庭学生共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中国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的。特别是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知识贡献,还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创新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农村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素质教育推进仍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阻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很严重,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公共教育投入不足,各级各类教育不同程度地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高度上,教育体制亟待改革。
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需要完善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还要健全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要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体制,要健全促进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形成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终身从教的体制机制,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积极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
改革管理体制
1、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实施集中连片地区教育扶贫工程。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逐步消除义务教育薄弱校、大班额。着力解决大城市的中小学择校问题,各省(区、市)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国家公布各省(区、市)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名单和比例。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奖励机制。
2、落实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健全中央和地方统筹有力、责权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进一步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对试点省份,有序下放学校设置、招生计划、学位点评审、学科建设等方面权限。分省制定省级政府加强教育统筹的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加大教育统筹的职责,统筹落实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职责,统筹落实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职责,统筹编制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确定合理教育支出结构。开展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3、健全教育监测评价机制。研制学生综合评价标准,探索建立中国特色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办法。启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的监测评估,2013年年底前,各县(市、区)公布辖区内所有学校监测结果。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发挥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教育评价作用。推广中小学“绿色评价”,组织开展试点。以质量、创新、贡献为导向,改进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健全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
4、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发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作用,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尽快完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教育督导的机构。全面落实《教育督导条例》,扩大督导范围,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督导全覆盖,依法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督导。
5、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加强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建设,完善决策程序,规范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全面落实校务公开,建立社会参与和监督高校办学的有效机制,加快形成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
改革保障机制
1、改革教师管理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大幅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在村小和教学点长期从教。完善教师评价办法,全面落实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扩大教师“国标、省考、县聘、校用”改革试点。拓宽用人视野,多渠道补充教师。制定吸引政策,扩大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2、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各级政府教育经费分担机制,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加快研究制定高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和审计监督。
3、改进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格局。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方式,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提升。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反应
完善推进机制,形成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整体合力
1、加强统筹协调
采取联合调研、部门会商等方式,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改革重大问题,加强政策协调,建立改革重大政策突破机制。要发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决策咨询,提高决策水平。发挥教育领域学会、协会在教育综合改革中的作用。各省(区、市)也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本地区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改革领导协调机制。
2、加大激励引导
加大对中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改革条件成熟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研究出台改革试点转示范的办法,确立一批改革示范项目,发挥试点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3、强化检查监督
组织完成中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期评估,形成评估意见。跟踪改革试点进展,定期通报情况,加大督查力度,加快实施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