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效益
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利益
教育效益是指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利益。是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表现在:(1)教育的经济效益,指受过教育训练的人能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国民收入;(2)对精神文明的贡献,即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风尚等。
教育效益定义
教育投资所能获致的效益,是社会与个人最关切的课题。
教育效益学的宗旨是研究教育的效益。凡是能够对教育效益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事件都可以在这里体现。教育效益学是教育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至今没有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
从社会方面来看,教育效益研究的结果可以反映出投资于各级教育所获得收益之多寡,并可由此获知社会经济对于教育所培养的某一类劳动力之需求情形,据此可以作为制订教育计划的参考依据之一。从个人方面来看,接受教育因而可以获得谋生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并能具体表现于个人工作之工资所得,因此,不同教育的年限与类别,其终生所得即可能会有所差异。
教育效益类型
由于教育效益由于立论观点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区分法。教育经济学家在计算教育效益时,依其研究内涵及运用类型之不同,将之分为不同类型。
教育的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
教育经济效益是教育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投资生产出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教育经济效益,从教育投资来源和所获收益之间的关系角度,可分为私人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私人经济效益是以个人为出发点,考虑接受教育所投资之成本与效益之关系;社会经济效益是从社会整体的观点,考虑接受教育所投资之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教育的非经济效益是指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各种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进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教育的非经济效益比其经济效益更早地被社会所认识,受到更多的关注。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落后的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不高,社会寄希望于教育的是培养能够安邦治国的官吏,那时,人们更多重视的是教育的非经济效益。资本主义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教育的要求由单纯重视非经济效益进而也重视经济效益。教育成了“一项政治性的经济性的事业”,它兼有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教育所带来的应当是文化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效益”,因为“教育的目标除了发展文化以外,还可能会提高一个民族工作能力以及管理各种事务的能力,而人的能力得以提高,又会增加国民收入”。所以,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谋求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协调,谋求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协同发展,谋求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的统一。
教育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如果把教育当作一种生产因素,由教育效益是否来自该生产因系,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的直接效益包括:个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知识、技能、技巧的提高,个人收入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就业选择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的提高等。教育对社会产生的直接效益包括:社会受教育人口的文化素质、劳动素质、社会意识、身体素质等的提高。
教育的间接效益,亦称“教育外溢效益”。它指在教育产生的效益中,还存在着不直接反映在受教育者个人身上的利益。它同样是教育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学者认为,“就教育支出来看,教育的间接效益很大,教育的直接效益并非最重要的部分”。教育会产生哪些间接效益呢?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布劳格将其归纳为9个方面:即(1)产生当前额外所得利润;(2)促使额外所得的利润,代代延续;(3)发现和培养个人的潜在能力;(4)使劳动力具有弹性,充分供给经济成长中所需求技术人力;(5)促进科学和技术的发达;(6)教导人民守法的行为,降低社会服务的要求;(7)促进国家政治的稳定;(8)保存共同的文化传统;(9)养成良好休闲娱乐习惯。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还提出了“无形收入”,其实也是一种间接效益。此外,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促进、劳动力素质改善从而对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带来的利益;教育对解决一般性就业、结构性就业、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经济转型、人口计划生育等使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获益,都可视为教育的间接效益。
对于教育效益的研究,教育经济学家大多重视直接效益的探讨,因为直接效益可以用所得收益表示。至于间接效益,由于衡量的困难,分析极为不易。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却比前者更为重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在注重教育的直接效益时,也应特别重视其间接效益。否则,二者配合不当,差距越大,导致的社会问题就越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1 13:00
目录
概述
教育效益定义
教育效益类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