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救国
中国近代具有普遍社会影响的教育主张
教育救国是中国近代具有普遍社会影响的教育主张。贯穿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盛行于二三十年代,持其说者身份各异。基本主张是通过发展教育使人民由愚变智,使国家转贫为富、转弱为强,实现救亡图存。维新派最早提出,认为当时世界的竞争是“智争学战”,强国之道全在“开民智”,兴学校。20世纪初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事实上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戊戌政变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因政治路线不同而发生争论:严复等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教育救国主张;革命派主张改造中国第一步只有革命,章太炎认为开民智不必他求,“但恃革命以开之”。民国建立后至五四运动时期,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教育先行、教育万能等主张日趋高涨,在诸多取向相同而取法相异的教育思潮与运动中都有体现,如职业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家主义教育等,黄炎培、陶行知、梁漱溟等被视为代表人物。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家虽不排斥教育,却认为以革命改造社会才能有好的教育,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是合一的;国共合作分裂后,更是明确批判教育救国论,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从理论上对其作了系统清算,认为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时代,对教育性质和作用应有清醒认识,以明确面临的主要任务。抗日战争期间,在大后方甚至敌占区,知识分子与民众坚持教育事业,事实上也是将教育视为救国之策。
参考资料
教育救国.大辞海.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15 18:4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