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电视
香港教育电视
教育电视(英语:Educational Television),全称教育局教育电视(英语:Educational Television, Education Bureau,简称ETV)在1971年启播,是在1970年代开始香港政府推行的一种“教育工具”,目的是借助电视的普及化,使一般的学童可以更容易吸收学科上的知识。教育电视于1976年与香港电台合并。
时间表
上学期:每年九月中旬至翌年一月中旬上课日
下学期:每年二月中旬至六月中旬上课日
内容
因为教育电视的目是要让学童在电视中学习,所以有时会以轻松的手法,去说出课程的重点和带出讯息,特别是社会科和小学的健康教育科,有很多片段往往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小学五年级的健康教育科(1985年)节目十五及十六,介绍青春期,其中节目十五是由艺人罗慧娟主持的。并由于1970至80年代的课堂教材有限,教育电视成为了课堂上唯一的娱乐。
早期(1970年代至1990年代初)
早期教育电视的课程内容,一般由小学三年级至中学三年级(根据香港的学制):首阶段为小三至小六各年级的学生提供中文科、英文科、数学科及社会科,和为中一至中三年级学生提供中文科、英文科、数学科、科学科及社会教育科的教育电视节目。
1983年至1986年,在小三至小六各级逐步加入科学科及健康教育科的教育电视节目。小三至小五的中英数及社会科,每星期的主题会更新一次(节目八则会播放两星期),片长约15分钟;而小学三至五年级的科学及健康教育科,及小六的所有科目,每两星期更新主题一次,片长为15分钟;而中学一至三年级的教育电视课程主题会每一至两星期更新一次,片长约20分钟。大约每5至6年,最迟10年,香港电台教育电视部会重新拍制新一辑的教育电视节目,以配合更新的社会实况和课程。
1990年代中至今
1990年代起,教育电视引入更多学科(如普通话科)。1996年,小学教育将社会科、科学科和健康教育科合并为“常识科”,教育电视亦跟随制作小三至小六的常识科节目。1999年开始,教育电视节目更推广至小学一年级及小学二年级,为这些学生制作一些片长15分钟的中、英、数、常识及普通话科节目。
在中学教育方面,“社会教育科”亦改称为“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科(简称人文教育科)”,内容亦由学科层面,推广至个人品德教育、爱国教育及时事常识等范畴。1999年的改革亦同时就个别课题制作中学四、五年级的节目。
另外,在2000年开始亦特别为教师制作一些专题节目,为教师教学方面提供知识和解决教学问题。教育电视亦增设学前教育。
至今,教育电视形式跟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不同,不再于每星期的固定时间播放某年级的科目节目,已改为不定时播放对象为一个年级或多个年级的节目,对象为一个年级节目的主题数量较以往的减少。
争议
节目资讯过时
每套教育电视节目,自首播日起后约5年或更长的时间,方会制作新一辑节目,因此个别节目被批评未能与时并进;有网民曾于港铁Facebook建立的专页指出,在2010年11月18日早上播出的一集《学前教育》节目资讯过时,如片中以“火车”称呼现为港铁一部分的东铁线旺角东站被标示为“九广东铁旺角站”,亦未提及落马洲站尖东站马鞍山线,片中所介绍的“西铁”南行总站亦只至南昌站,而事实上将南昌跟尖东站连接的九龙南线早在2009年中已经通车,南行总站亦改至红磡站;节目所介绍的资讯停留在两铁合并甚至多条新支线未通车之前,可见片中所反映的资讯与现实情况起码有三四年的差距,网民指出作为教育电视应为儿童灌输正确知识,但教育局未有停播该节目并将过时资讯照播多年,这样粗心大意是做法差劣。
被指“洗脑”的批评
近年,有不少反对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团体,包括国民教育家长关注组及学民思潮,批评教育电视某些节目过分强调爱国主义,有“洗脑”之嫌,其中最具争议性的是学前教育节目《我爱中国》《在我们的国旗下》等。此外,一些常识科节目,在讲述政府的政策时,亦倾向一面倒支持政府。
2014年,有网民转载一套2004年摄制的普通话科教育电视影片,该集内容讲述粤语和普通话的比较,故事情节却涉嫌妖魔化粤语。故事讲述一个学习普通话的9岁女孩白玉玩粤普比较电脑游戏,与游戏内讲普通话的女侠冷月互动交流,期间遇见讲粤语的宿敌魔侠;魔侠表示“最恨普通话”,要“粤语一统天下”云云;惟白玉和冷月最终合力击退了魔侠。此后这段影片被广泛流传及成为不少网民议论的对象,不少人批评政府有意大力鼓吹利用普通话教中文,漠视本土广东话文化。
播放模式
教育电视节目最初由教育司署独力制作。由1971/72年度学年开始播映小学三年级的节目,随后节目每年递增一级,至1974年推广至小学六年级。1976年,教育电视改为与香港电台教育电视部联合制作,并开始制作播映中学一年级的节目,是年为首次播映彩色节目,1977年播放中一和中二级科学科节目,至1978年,节目扩展至中学三年级。1979年度播映彩色小学节目,至1982年所有节目均为彩色制作。2006年,教育电视每一学年的节目播映为期32周,每周由星期一至星期五定时播出。
除英文科和普通话科节目分别以英语普通话作旁白外,所有教育电视节目以粤语作旁白和讲解,但近年部分教育电视(数学科及通识科)节目分别以英语作旁白和讲解。每播出科目的节目时数是15分钟,但有些学前教育或其他科目等等的节目时数是30分钟。
教育电视节目在每年共32周播映期间,被安排在香港两间免费电视台的英语频道——无线电视明珠台及亚洲电视国际台播出。播放模式为:上午8时至中午12时由其中一频道(举例:无线明珠台)播出,则中午12时至4时便由另一频道(依上例子便是亚视国际台)播出。翌学年两间电视台的播放时段互换(2009-10学年除外)。而由2006年9月18日开始,教育电视的播放时间缩短为两小时,上午时段由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2008年9月22日至2009年6月,上午时段改为由上午8时30分至上午10时30分,这是因应明珠台于上午10时30分需要播映《交易现场》及《金融行情》),而下午时段则是由下午2时至4时。此外,约2000年起,教育电视节目亦于教育电视官网同步直播。
2009年6月,因应全港小学及幼稚园停课安排,教育电视于明珠台的播映时间调动至下午1时至2时,国际台的播映时间则维持不变,此外又将教育电视节目播映时间延长暑假(2009年7月10日)。
另外,教育电视亦备有某些节目的视像光碟(VCD)和多媒体互动教材光碟分发各学校。所有官立和资助学校,均获配给所需的电视和录影器材,以便接收教育电视节目。而且,教育电视亦印发“教育电视学生手册”及“教育电视教师手册”,分别给予学生习作和老师一些答案参考。
自约2000年起,倘若天气恶劣(例如台风暴雨),当电台电视台公布所有学校停课时,教育电视将会停播。此安排乃参照通讯事务管理局(前身广播事务管理局)的建议,目的在确保公众能够于该段时间获得最新的新闻天气消息。
2007年12月31日起,香港电视走进数码化年代,而两间电视台的节目亦逐步由传统的4:3改为长宽比16:9格式,连隶属于政府的香港电台亦于2009年底陆续将电视制作改成16:9。但直到2012年,新开播的节目才逐渐转为高清长宽比16:9格式。
2012年9月17日开始,教育电视的播放时间进一步缩短为一小时,上午时段由上午9时至上午10时,而下午时段则是由下午3时至4时。此时教育电视上午时段固定于明珠台播出,下午时段则固定于国际台播出。
因为教育电视播放时段跟二月底(或三月头)举行的奥斯卡金像奖直播时段重复,无线明珠台多年来直播奥斯卡金像奖,如果于早上时段播放教育电视,根据法例,明珠台必须“让路”,播放教育电视。于2013年,无线为免影响观众收看奥斯卡金像奖,而又符合必须播放教育电视的法例,便采取特别播放安排,于数码明珠台直播奥斯卡金像奖,于模拟明珠台播放教育电视(一直以来,数码和模拟明珠台的节目均是同步播出)。
2014年1月起,教育电视在港台电视31频道播放。播放时段为下午5时至7时,后改为下午6时至7时。2015年9月21日起,播放时段改为下午4时至5时。
2016年4月2日起,亚视的本地免费电视节目服务牌照结束,原于亚视国际台播放的下午时段转至模拟频道港台电视31A(即原亚视本港台的模拟频道)及数码频道港台电视31同步播放,即上午9时至上午10时于明珠台,以及下午3时至4时于港台电视31A及港台电视31同步播出。
艺人名单
由于教育电视节目内容大多以小朋友的日常生活,如学校生活及家庭生活作为主题,所以拍摄时需要很多小演员的演出。故此,教育电视的制作造就了不少小演员的成名,当中较知名的有:
另外,有一些香港现时知名或已淡出的艺员、电台主持或播音员,均曾经参与教育电视演出或旁白。
电台主持人则包括曾任职新城电台的黎海珊、香港电台的车淑梅(1983年健康教育科节目一《灵魂之窗》的旁白)、香港商业电台冯志丰(1983年健康教育科节目一《灵魂之窗》的演员)、区文诗(Angela,2005年常识科节目《香港的风俗文化》、2006年常识科节目《中华民族面面观》演员)、黄天颐刘倩怡等。
教育电视插曲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2 16:30
目录
概述
时间表
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