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伙饭
聚餐
散伙饭,指即将要分别的同学的一次聚餐。在每年高中生、大学生毕业前夕,很多人都会聚在一起吃一顿饭。
主要作用
散伙饭是毕业生不能错过的,无论是打过架还是闹过别扭的人在一声 “干了”中,把所有的恩怨都融化在酒中,彼此间祝福美好的未来。
一聚一散
毕业聚餐,又有人叫散伙饭。这一聚一散,都是什么?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对644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3%受访者认为毕业聚餐“聚的是回忆,散的是青春”;29.7%受访者认为“聚的是祝福,散的是泪水”;19.5%受访者认为“聚的是未来,散的是过去”,还有9.3%受访者觉得“聚的是梦想,散的是彷徨”。80.6%受访者怕在最后时刻自己仍是路”。
教师观点
每年六月底七月初,全国各地高校都要送走一批毕业生,而各种“散伙饭”也开始盛行,可以说花样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对于这种现象该给予一种什么样的评价呢?
宣泄压力
湖南某高校心理学老师表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们,生活面临着变化,有来自社会、家庭、感情的,面对经济和竞争压力,更多的选择对大学生活的留恋。但是,“这不能成为破坏公务和违背社会公德的借口”。大学生不仅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更应该是遵守公德的文明人群,个别的学生用这种不文明的方式来宣泄压力,其实是心理上的脆弱和公德感缺失的表现。
在如今大学生随处可见的时代里,一提到“散伙饭”,就能让许多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人们立刻联想起毕业时的情景。尽管“散伙饭”的名字有些直白,但这顿饭却实在令人难以忘却,因为它不仅仅是大学毕业时的聚餐,更是毕业生们一个直抒胸怀的最后机会。不过,近几年来,有的“散伙饭”却渐渐由一顿饭演变成数不清的“饭局”,从大家凑钱聚餐演变成轮流“做庄”请客,以致在一些大学生的印象里,6月份几乎与“散伙饭”紧紧相联。
心理缺失
散伙饭也是男女生表白的最后机会,暗恋数年的男女借着酒劲进行最后的冲刺,无论成功与否都在诠释属于自己的爱情。大学生不仅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更应该是遵守公德的文明人群,个别的学生用这种不文明的方式来宣泄压力,其实是心理上的脆弱和公德感缺失的表现。
控制次数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校的大学生人数逐年猛增,然而这“散伙饭”的数量也出现上升趋势。记者在不同的高校采访中注意到,一到中午、晚上就有三五成群的大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饭馆,从他们的言语中可以听出他们都是毕业生。前天晚上,记者曾在理工大学附近看到八位男生,其中两人正抬着一箱啤酒走进一家饭馆。当记者上前询问时,他们嘻嘻哈哈地告诉记者,他们说好在离校之前每人要请一次客,每次还要换不同的饭馆,每顿饭要喝一箱啤酒。记者与其中一位姓徐的同学攀谈后得知,最近一个星期来,他不但要和同宿舍的男生吃饭,还要和别的宿舍的人吃饭,大学里人缘越好,饭局就越多,当然“礼尚往来”的请客次数也就越多。
这很快在记者到师范大学采访时得到了印证。一位正在自动提款机前取钱的男生有点无奈地表示,他现在已经不知道自己吃了多少次“散伙饭”了,可是每次有同学请他,他都不好意思不去。可是一旦去了,就免不了要做一次“东”,好不容易攒下一点零花钱,却都花在了“散伙饭”上。
针对如今毕业生当中的这种“吃喝风”,教育学家认为,“散伙饭”应当注重情感的交流,不应把大学最后的一段回忆变得越来越庸俗。此外,大学毕业生虽然大都已经找到工作,但毕竟还没有丰厚的收入,如果像现在这样过度地请吃“散伙饭”,必然会给自己或父母带来经济上的压力。如此一来,“散伙饭”岂不成了“包袱饭”?
学生观点
不同学生有不同观点,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羡慕人家好工作
“看到工作找得好的同学春风满面的样子,再想想自己到现在工作都没着落,心里也会觉得酸溜溜的。”吃完散伙饭,某高校毕业生小肖开始继续为自己的工作奔忙。
因为种种原因,一部分大学生临近毕业工作还没落实。“我们班的散伙饭我就没去参加,工作没找到,总觉得在同学面前没面子。”一毕业生说。但在采访中,多数大学生均表示,不管工作找得怎样,都会去参加毕业聚餐。“散伙饭其实就是对大学生活的一种总结,没必要想那么多,调整好心态,再接再厉也不错。”小肖想得挺开。
饭桌上的“表白”
“吃散伙饭的时候,暗恋别人很久的同学会借着酒劲向对方表白,班上同学都想听猛料。”武大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曾兴强神秘地告诉记者,“但是大家其实都不会像平时一样拿他们开玩笑,只是惋惜,毕业了都没机会了。”
在湖大,不少班级的散伙饭更是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专门的“表白时间”。新闻系毕业生小王暗恋同班女生小涂四年,因害怕被拒绝一直没敢表白。散伙饭饭桌上,小王猛灌不少酒后,被几个哥们推到小涂跟前,鼓足勇气说:“小涂,我一直都喜欢你!”小涂则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大方地走上前,在小王脸上轻轻一吻。全班齐声爆笑,小王幸福地羞红了脸。
东奔西跑“赶”饭局
“我从大四一开学就到处赶饭局吃散伙饭,都吃了一年了。”武大毕业生曾兴强颇感头疼,“已经记不清吃过多少顿了,不过也算累并快乐着。”
据记者了解,现在毕业生的不少老乡聚会、好友聚会、师生聚会、社团聚会都被冠上了“散伙饭”的名头,在学校里“人脉”较旺的学生有时甚至一天要赶好几个饭局。湖大新闻系毕业生沈文慧说:“班上一有同学找到工作准备离校,就会有小范围的送别会举行。”
散伙饭越吃越多,吃饭的费用对毕业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据调查,毕业散伙饭一般是AA制,人均消费50元左右。“我们班每人交80元吃了一顿散伙饭,其实菜都没怎么吃,大家只顾着喝酒了,挺浪费的。”沈文慧说。
不会喝酒也要醉一次
“武汉大学生必做的四件事,一是夜游东湖,二是徒步走长江大桥,三是去森林公园烧烤,四是即使从不喝酒,散伙饭上也要认真地醉一次。”一位女大学毕业生说。
据记者了解,散伙饭往往不是“吃”的,而是“喝”的。某高校社会体育班26个学生,一顿饭喝掉109瓶啤酒,当晚基本人人都醉倒饭桌。“很多从不喝酒的女同学也来敬酒,他们觉得,就算喝吐了也要醉一回,不然枉读了四年大学。”对此种现象,校方和家长均表示忧虑。
今天有泪尽情流
“这一别,不知什么时候能再见……”话没说完,湖大毕业生邵灵莉便和寝室的三姐妹抱头痛哭。这一起生活了四年的室友,有的读研,有的签约上海、杭州,从此大家就要各奔东西,踏上不同的人生旅途。
“我们班的散伙饭只有果汁没有酒,但全班同学也都哭了。一想到马上就要离开校园,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眼泪成了我们唯一能表达感情的方式。”该校历史专业的一毕业生说。
散伙饭,伤感仍是主旋律。
负面现象
流于形式
毕业聚餐流于形式,会有什么影响?
受访者的选择依次为:酒杯之间感情反而变淡(92.2%);增加经济负担(48.5%);疲于应付(30.0%);毕业流于宣泄感情(29.8%);功利性强(24.6%);易引发意外事件(17.2%);给校园环境造成不良影响(13.9%);影响其他年级同学(7.0%)。
浪费现象
毕业聚餐的浪费现象不容轻忽,比如,大盘烤羊腿吃了不到三分之一就“下桌”了,一些家常菜因桌上“无处安置”而放在一旁“无人问津”。
毕业聚餐出现浪费现象,说明同学们言多食少;剩下的饭菜、酒水多,未尝不是同学间专注于殇情,而淡化宴饮的体现。再则,毕业季学生要纷纷离校,即使是在校生的聚会,打包也很难实现,又值烈烈炎暑,食品容易变质,打包对缺乏保存条件的在校生可谓遥远,这或许是毕业聚餐浪费现象发生不可避免的地方。
审美疲劳
然而,如今有些“散伙饭”慢慢地从一顿饭,演变成接连不断的饭局,毕业生们分别以“面试了、复试了、出国了、签证了”等等各种理由聚会吃饭。有些学生几乎是两天一小聚,三天一大聚。一些毕业生在接受采访时甚至都表示对“散伙饭”这一传统保留项目有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其实最后一天大家吃个饭就行了,没必要每天都聚个会,那样也就疲了。”一个毕业生这样说道。
而事实上是,“散伙饭”桌上那肝胆相照的离别气氛也的确在大学落幕之际逐渐转淡。北京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李昊,现在提到吃“散伙饭”就有点发怵。小李对记者说,6月初几个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就惦记着去吃“散伙饭”,后来大家就AA制去吃了顿自助烧烤。紧接着又有人提议应该每人请一次客,每次都在不同的地方吃。“到现在为止,6月份基本上没干别的,光吃饭了。和好朋友吃完,和同宿舍的吃,然后再和别的宿舍吃,我在学校以前是学生干部,认识人比较多,所以饭局就更多一些。”他坦言,在学校人缘越好的学生,饭局也就越多,礼尚往来的次数就越频繁。可这也给他带来不小的烦恼。每次别人请他去吃饭,他都不好意思推辞,之后就免不了一次“做东”。前两天,学自动化的小李刚刚找到一份工作,现在还是试用期,也没有多少收入,攒下的零花钱都花在了这个月请客上了。小李有些无奈地表示,“散伙饭”吃多了,就没有什么感觉了,以至于现在一有人请他吃饭,他就犯怵。“其实就是面子上的事,我们全班最重要的散伙饭还没吃呢,除去到时候可能酒量有所见长之外,其他的状态估计都调动不起来了。”他说道。小李感觉自己现在已经出现了“散伙疲劳”,他认为不仅是钱的问题,在感情上的投入也真是有些招架不住。
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淹没离别情绪。不醉不休、痛哭流涕已是今天的毕业散伙饭桌上鲜有发生的情景了,毕业生们在酒桌上也就自知之明地喝几口酒“意思”一下。北京工商大学的小研说:“到了毕业,我们系的有些同学我还叫不上名字,感情真是淡如水,也就平时玩的不错的几个同学,心里有种说不清的滋味儿,但应该不到感伤的地步吧。”小研还告诉记者,大学最后一次的聚会可能会有一些女同学不来参加。“现在大家都互相攀比,谁在哪工作、谁考没考上研究生是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一些出路不太好或没考上研的女生也许最后一次聚会都不来了。”
与毕业有关的所有情绪正被就业的压力所淹没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联合会主席肖思南告诉记者:“也许是生存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并存,让我们不再投入更多的情绪在毕业上,而且,现在通信系统很发达,发邮件发短信打电话都很方便,大家可以常联系的。同学们也大多在北京就业或读研,所以没有那么伤感的感觉。”肖思南认为,毕业氛围确实没有以往那么浓郁,“大家都在忙着为以后做打算吧,还没有完全从那些繁杂的事物中过滤出来,体会毕业的意义,也许到了最后一次聚会、表演或是比赛之类的活动才能有所触动。”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刘宁老师认为,北京高校的大学生毕业提前、就业提前也是导致毕业生在毕业前夕心态淡漠的原因之一。“今年大学生毕业的时间很紧张,学生做完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找工作,然后开始答辩,答辩完就基本结束了大学生活。时间的不充裕让很多学生来不及感受毕业前的离别情绪就匆匆离校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1 14:51
目录
概述
主要作用
教师观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