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点图(scatter diagram),数据点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平面图,表示
因变量随
自变量而变化的大致趋势,据此可以选择合适的
函数对数据点进行
拟合。
在使用计算机软件(如Excel)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时,常将排列在
工作表的列或行中的数据绘制到 XY 散点图1中。将两组数据分别作为XY坐标的系列,即可获得
XY散点图,显示两组系列中各数值之间的关系。
XY散点图有两个数值轴,沿水平轴(X轴)方向显示一组数值数据,沿垂直轴(Y轴)方向显示另一组数值数据。散点图将这些数值合并到单一数据点并以不均匀间隔或簇显示它们。散点图通常用于显示和比较数值,例如科学数据、统计数据和工程数据。
透视,是绘画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
焦点透视”,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
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代,
宗炳的《
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说的是用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原理的最早论述。到了唐代,
王维所撰《
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眉(黛色),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见当时山水画家都是重视透视规律的。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画仍然保持着使用散点透视的作画方法。
唐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织锦方法,俗称
散点小花锦。散点是唐代丝织图案具有代表性的组织,无论是菱形、圆形均互相独立存在,具有对比的美感。散点小花锦以两种小簇花布以锦面,显得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