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业堂诗集》是
查慎行诗集的总名,其下分为五十卷,又《续集》六卷,是“编裒其生平之诗,随所游历,各为一集”者。其末卷《往劫集》起于丁未(1727年)七月,其最后一首《枕上偶拈》有序云“七月二十四早”,其后再无诗存,这应该是
查慎行生前的最后一首诗作了。《
敬业堂诗集》共收诗五千余首,在我国文学史上,
查慎行堪称多产诗人。
本文简要介绍了
查慎行的生活经历,以及诗歌创作情况,并透过查慎行的具体诗作,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从而肯定了查慎行诗歌创作的成就。本文在全面评析
查慎行诗歌创作成就的基础上,剖析了查慎行诗歌创作取得很高成就的各方面的原因,指出查慎行在我国旧体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查慎行,原名嗣琏,字夏重,清
顺治七年(1650年)五月生于
浙江海宁花溪(今海宁
袁花镇),卒于
雍正五年(1727年)秋八月。
查慎行年幼时即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天性聪颖,5岁“始入小学”,6岁“通声韵,工属对”,10岁时因作《武侯论》而名传乡党,19岁“读书于武林吴山,从
慈溪叶伯寅先生学”,23岁应童子试,54岁时才举
进士第。接着当了几年翰林,64岁“乞休归里”。
查慎行一生平淡,少有波澜,平生较有戏剧性且对他影响较大的有二事:其一是37岁馆相国
纳兰明珠家时,因偶然参加国丧期间演出《长生殿传奇》的宴集而被
革斥监生,驱逐回籍,乃改名慎行,字悔余。其二是他77岁时“叔弟润木坐汕谤罪削职逮问”,他也“以家长失教,被逮入都诣刑部狱”,至第二年夏五月才“奉赦出狱南还”,不久即一病不起,与世长辞。
清兵入关以后,
江南一带士人抗清斗争前仆后继。至
查慎行成年时代,清建国之初的那种反满复明的斗争已先后被扑灭或压制,除西南、西北边隅以外,大规模公开的反清斗争已成过去,清政权已相当稳固,政局已趋于平稳。康熙等一方面继续实施高压政策,残酷镇压汉族的零星反抗,大兴
文字狱压制汉族士人;一方面则大事“稽古右文”,以怀柔手段笼络人心,特别是笼络汉族士人。这种双管齐下的政策,对当时士人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政治上,
查慎行之辈已不同于明末清初民族意识十分强烈的老一辈士人,大多已在政治上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他们谋求仕途,欲以此实现人生追求。
涵芬楼影印原刊本《敬业堂集》附说查嗣庭于
雍正四年派任江西乡试主考官,出了一题“
维民所止”,被参劾“维止”二字是砍了“雍正”的头而获罪。另有说法认为查嗣庭有《维正录》一书,书中多记载康熙诸子情况,他又曾依附
雍正的舅舅科隆多,科隆多后来被雍正视为奸逆,查嗣庭也因此获罪。
庄氏史案:清
顺治、康熙时文字狱之一。
浙江湖州人
庄廷鑨招集学人编辑《明史》,称
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不书清帝年号,而书隆武、永历等南明年号,为人告发,庄廷鑨戮尸,庄氏家属和为书写序、核阅、刻字、印刷的人,以及地方官吏,分别被处死刑,或流放为奴,一时株连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