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廷玺
中国近代皮影师
敬廷玺,出生于环县环城镇凉水湾,后其曾祖父敬建功迁居环城关峡,1920年其祖父敬乃栋又迁于县城西南百余里的环县合道乡陈旗原北畔,风雨八十余年,形成了今天的敬家庄。
个人履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环县道情皮影两次进京光荣地参加了全国第一、二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使古老而独特的环县道情载誉京城、名满西北。参加演出其中一位是驰名环江两岸、红极陇东的天才道情皮影艺术家敬廷玺。他创建于二十世纪之初,迄今百年风雨、绵延五代。是赫赫有名的环县道情皮影戏班之一。
人物生平
敬乃梁是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大师解长春四大弟子中的大弟子。大约生于清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卒于民国十年即1921年。虽48岁便英年早逝。但他开创的敬家班的道情事业却日臻辉煌、绵延不衰。敬乃梁拜师学艺演唱道情皮影戏也纯属偶然。大约18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道情皮影艺术大师解长春发现了生性极好演艺且品性聪慧、唱腔洪亮的敬乃梁。喜爱之余便立即招收他为大弟子。
敬乃梁的父亲敬建功(敬廷玺的曾祖父)和三叔父敬建业同是晚清贡生,“一门二贡爷”很受人们敬重。敬乃梁作为当年的晚辈读书人,以其聪明好学,颇得大人们的器重。在年轻一代中也称得上一位有文化的姣姣者。
他的拜师学艺当然受到家门族人的反对。为书香门第、贡生后代学戏当“下九流”一事,还与解长春打过一场言语官司。当然以解长春战胜封建等级森严的制度而告终。
敬乃梁背父自作主张,冲破封建家教,勇敢地拜解长春为师之后,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不到两年便升为司鼓,成为解长春最器重的弟子,最得意的门生。他对道情皮影有着惊人的悟性和记性,只要听师傅唱一遍,他就能把全本戏的唱词道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师傅称他是“天生的戏子”。所以他很快便坐到了“前台”位置而成为班子中“一转围”的全能“戏子”,从而声名远播。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三十岁的敬乃梁学成后,师傅解长春忍痛割爱,送其皮影箱具一副,允其谢师。敬家道情皮影班遂正式创建。
敬乃梁以其纯熟的技艺和唱功,严教子侄。使敬家道情皮影班自建班就享有极高声誉。一时唱红了环江两岸,陇东山区。还几次应邀北上宁夏大王爷府进行演出。成了解长春之后最出名的道情皮影戏班之一。人称敬乃梁是“饱学之才”。他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深的艺术造诣,使他能够将传统剧本、戏曲音乐作进一步地研究和改进。他对艺术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和大胆尝试改革创新的进取作风,一直影响着敬家班。敬乃梁之后,其四弟敬乃栋继之,继续传承这一艺术事业,使敬家道情皮影戏班规模空前壮大,声名大振。
个人作品
敬乃栋之后,敬熙盛、敬熙瑞领班唱戏,从小受到家庭艺术熏陶且极好演艺的嫡孙敬廷玺成为理所当然的世袭掌门艺人。他生于1923年,小名元儿,十来岁时就已唱红了县西南的深山大川。环县道情皮影戏敬家班,自敬乃梁创班以来40年的“元儿”时期是它的鼎盛时期。元儿时期正是陕甘宁边区时代,清明的政治生活、开明的文艺政策和优越的边区社会环境,使敬廷玺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活跃在环县乃至周边地区。敬廷玺对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具有先天的悟性和执着的追求精神。敬乃栋是他的祖父,更是他的严师。严师出高徒。年仅十二三岁的元儿就能站在小木斗上坐前台唱“吃本”戏。因为年纪太小,人们直呼其小名元儿,于是这小名几乎成了他的艺名。敬廷玺生性聪明持重,少年老成。在爷爷严格教诲之下,勤奋好学、德艺咸馨。凡演出严格遵本,一招一式,从不马虎。吟唱做打、无不精湛。尤其擅长武打表演。敬廷玺继承祖父辈大胆探索的改革精神,对传统剧目中一些音乐、唱腔、动作设计、故事情节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和改进,受到了观众和同行们的普遍赞誉。他在精通木偶戏的同时,还试图亲自化妆出台表演秦腔折子戏。曾自编自演现代剧目,深受群众欢迎。可惜这些剧目除《刘贵熬活》外,均已失传。同时他还移植和改编上演了一批传统剧目,如《金碗盏》、《哪吒闹海》、《吕后篡权》、《徐秋打虎》等。还演出过传统戏《黑驴告状》。他可演出剧目达一百多本(折),其中“吃本”戏达70余本,传统剧目《蛟龙驹》一、二、三本是敬家班传世看家戏。在敬廷玺一代更为同行、观众所喜爱。另外如《玉山聚将》、《曲江打子》、《征泾川》、《白玉楼挂画》、《李彦征北塔》、《土如救主》、《刘全进瓜》、《吴汉杀妻》、《游龟山》、《忠孝图》、《忠义图》、《九华山》、《九连珠》等也是敬廷玺的拿手好戏。所以说,敬廷玺是环县道情皮影艺人中演出、创作、改革和上演现代戏的首创者和功臣,他可贵的实践活动为1958年环县道情搬上大舞台积累了经验、开辟了道路。
成就及荣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对民间文艺更加重视。1952年,30岁的敬廷玺奉省文化部门的指示,率领他的班子成员携带箱具参加了在西峰举办的戏曲艺人学习班。我省老一辈戏曲、音乐专家高士杰、邸作人等主持了这次学习班,并挖掘、记录、整理了环县道情的音乐、唱腔,了解了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历史和演出现状。其后,出版了供研究、介绍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第一本资料性书籍《陇东道情》。中共庆阳地委、专署领导还亲切接见了敬家班。1953年,环县以敬廷玺和史学杰等5人组成戏班,上京参加了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1956年底,敬廷玺又一次与史学杰、马占川等六人组班,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文艺调演大会。中国唱片社录制了由进京道情班子伴奏、甘肃省歌舞团女演员李根演唱的环县道情折子戏《二姐娃做梦》的唱片。敬廷玺个人艺业走向了鼎盛和辉煌。环县道情两次进京,向全国展示了她属于中华民族的文艺瑰宝,不只属于环县。为后来陇剧的诞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一代艺人敬廷玺功不可没!1958年,环县道情的研究、普及达到了高潮,到1962年这期间,敬廷玺还参加了省地在环县举办的各种研讨和现场演出活动,继而被留在环县剧团从事道情辅导工作。此间,他的长子被庆阳“五四剧团”录用,专攻环县道情四弦、板胡演奏。他先后自带次子敬登歧、堂弟敬廷有、敬廷孝和同村其他青年坚持常年演出。1965年,传统戏禁演。继而“文革”开始,敬廷玺被当成牛鬼蛇神受到了残酷的批斗并逼迫交出箱具。三代人苦心经营了半个多世纪的敬家班遭此厄运,一时销声匿迹!敬廷玺除了上交箱具时提心吊胆地暗藏了少量影人、座堂和零星乐器外,一无所有了。“文革”后期,县文化馆组建了环县道情皮影戏宣传队,特邀敬廷玺作指导老师。带出了谢正礼、郑九荣、刘转叶等一大批高水平的学生。他的这些学生纷纷组班演唱,在当地小有名气。“文革”之后,敬廷玺年近花甲,危难中拼凑箱具,继续组班坚持走乡串户进行演出活动,以慰晚年。他积极参加赴省、地演出的指导及各种专业会议和演出活动,并多次获奖。深受演艺界和广大群众的尊重和爱戴。1986年10月,他趁演出之空隙,抱病步行近百华里到环县西川乡观看他大儿子所在的庆阳地区陇剧团的演出,深夜不幸误跌枯井,再未生还,终年63岁。省文化厅、省音协、省陇剧团、地区文化界及县文化单位均发出唁电或派专人前往致祭。对这位为环县道情皮影艺术事业奉献终生,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农民艺术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沉痛的悼念。
敬家的老箱子由敬廷玺的堂弟敬廷孝继承传唱。敬廷玺的次子敬登歧和幼子敬登琨继续子承父业,另组班演唱。还有敬廷玺的堂弟敬廷有父子都是位出色的主唱。1992年敬家班一同参与了西安电影制片厂《何班主与他的情人》的前期录音和分镜头拍摄。敬家班的道情皮影戏在唱腔和音乐上都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其唱腔以咬紧凑弦、节奏紧快而出名,如今,尤其是敬廷有的“满口腔”、敬廷孝的前台(纤子)、敬登歧的四弦在环县享有盛名,成为农村深山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深受群众的无比喜爱。
参考资料
中国皮影戏.中国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4 11:18
目录
概述
个人履历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