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工程
民族文化工程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国家级数字资源系统工程,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贮、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是国家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宏大的民族文化工程。
工程介绍
数字资源建设、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标准规范制定、信息服务、人才建设及知识产权的解决。
工程已制订完成《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一期规划》及《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一期规划实施方案》;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以图书文献机构的丰富馆藏为依托,并结合其它文化机构的资源,累积建设了总量近10TB的数字资源,内容涉及文学、艺术、法律、科技、教育、旅游等各类信息,并依托国家图书馆馆藏进行了古籍的数字化加工工作;在技术研发方面,开发完成了数字资源加工系统、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数字图书馆区域服务系统和文献数字化工业化生产加工系统;在知识产权解决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组织开发了版权管理系统;积极参与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研制工作,制订完成了《中文元数据方案》等。
背景简介
立项过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是知识经济的基础,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发展经济的主动权。因此,对网上信息的有序组织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各国竞相投入的一个热点。西方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中新的制高点,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
工程大事记
2002年8月25日至27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专业设备展览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代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和国家图书馆参加了展览,并获最佳参展机构奖。
2002年4月15日 文化部将《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基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上报国家计委。
2001年3月24日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资源建设指导委员”成立,并在国家图书馆召开第一次会议。
2000年4月18日 由李岚清副总理亲自圈批同意,国家图书馆组建的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对外挂牌投入运营。
1998年12月22日 江泽民主席视察国家图书馆,听取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汇报。
1998年10月2日 李岚清副总理视察国家图书馆,指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模式是数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二期工程应当建成数字图书馆,同时要求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采用新思路进行。
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的建设,尤其是在开放和可互操作基础上的标准与规范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高效、经济、可持续的根本保证,是数字图书馆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忽略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将会导致资源的重复开发,影响资源的共建共享,限制数字图书馆的作用空间和发展能力。
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主要由数字资源建设标准规范、数字图书馆应用服务标准规范、版权保护与权利描述标准规范、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商务标准规范等组成。其中,数字资源建设标准规范涉及数字对象的加工、描述、组织、存储、检索和服务,要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建立元数据统一结构框架和相应的元数据描述、加工处理、转换和检索的技术标准规范;建立对网上资源进行搜集、筛选、编目、加工、使用的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等。在数字图书馆应用服务系统的建设中,要建立统一描述机制,支持统一的资源命名规则和唯一标识;建立开放的、可互操作的数字资源组织与管理标准规范;建立可互操作的数字对象调度机制等。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其他相关标准规范。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23:15
目录
概述
工程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