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亭湖
山东省成武县风景区
文亭湖,原名城湖,是位于山东省成武县境内的湖泊,因环抱文亭山而得名。护城大堤始筑于战国时期,后经历代加固和补修,至今仍保存完好。文亭湖地处鲁西南平原,成武县老城区被护城大堤环抱,形成半月形状。湖区总面积9960亩,有“万亩城湖”之称。
景点景观
文亭湖简介
在广袤的鲁西南平原上,有一个辖70万人口、988.1平方公里土地、12个乡镇的小县——成武县。别看这个县小,但在全国的地位并不低,先后荣获了全国高标准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粮食生产基地县、优质棉繁育基地县、淡水养殖基地县等称号。成武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观丰富。最让该县人民自豪的是:一山、一湖。这山,就是文亭山;这湖,就是文亭湖。
站在文亭山上,举目四望,是那碧波荡漾的湖水。这湖,就是文亭湖。
汉代先民为阻挡洪水,取土筑堤挖掘而成,湖区总面积9960亩,有“万亩城湖”之称。湖中多产鱼,傍晚走于湖边会不时看到鲤鱼跳水的景象,在长约30华里的汉代大堤绕湖一周。湖区内有“文亭山”、“大台”等先民所筑的避水居住地。湖区人文景观很多。主要有文山夕照、寿峰朝曛、映湖晨烟、雁池秋月、风岭春云等。
文亭山
文亭山又名云亭山,新石器到汉代时的遗址,位于文亭湖中央,高出地面约8米,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和冉雍、冉耕、冉求曾在文亭山弘扬儒术,留下了“曾子与三冉会文”的千古佳话。
景点历史
由于成武较早采用筑堤护城防水的办法,故而古城和整个护城堤内淤积较少,一堤之隔,内外地面落差竟达3米之多。15700米长的护城堤内形成了水波荡漾的万亩城湖。县城偏东而建,水包三面,呈现“烟楼水半城”的景象。这样由护城堤防水而形成如此之大的盆地,又积水成湖,城湖合一,历史悠久又保留的城镇湖泊,在我国是非常罕见的。
文亭湖的沧桑变化,是先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结果。先秦时期,先民为抗御洪水,取土堆山;汉代以后,先民为保护城池,高筑堤防。文亭湖周围现存的30多华里的护城大堤,据专家考证乃汉代所修。经过二千多年的黄河淤积,护城堤外比堤内高出近3米。经过护城堤的抵挡,城外的水是进不了城了,但城内的水也同样排不出堤外。由于城内常年积水,便形成了“野渚四千顷,烟楼水半城”的富丽景象。
一望无际,号称万亩。它像一条温柔的臂弯,从城的西边向北边、向东把富饶的城区揽在怀里,给城市增添了一抹娇媚。湖内曾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骨镞、骨箭头和商周以降的众多文物,并发现了汉代陶井群,可知此湖原系先民聚居地。据清乾隆年间的《曹州府志》载:“文亭山在城武(成武)县西北一里。”可知乾隆以前的成武小邑一部分就在文亭湖里。据《史记》记载,秦二世三年二月,沛公、周勃、曹参曾“攻东郡尉及王离军于成武南”。从地形看,这场秦汉之战可能就发生在文亭湖南部了。
景点发展
二十世纪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随着城市物质的丰富和人口的增多,城区逐渐向城南的护城堤外发展。
文亭湖综合开发,昔日的沼泽地变得水清鱼肥、荷花飘香,饱经沧桑的文亭湖荡开了美丽的容颜。文亭湖逐渐变为集观光旅游、斗鸡垂钓、淡水养殖、蓄水供水为一体的多功能水库。在文亭湖泛舟,穿过依依的杨柳,可看到宽阔的枣曹(枣庄——曹县)公路、定砀(定陶——砀山)公路上奔驰的车流。
从文亭湖南岸的四麒麟牌坊步行百余步,就可到“千里马”石雕像下。该石雕为纪念孙阳而建。孙阳,秦穆公时郜国(今成武县城)人,以善相马名世,人称伯乐,被后人推为举贤荐能的楷模。石雕上端站立着伟岸的伯乐,伯乐身旁的千里马仰天长啸,好象在鸣谢伯乐的知遇之恩,也反映着成武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高大的底座四周刻着铭文,其中一面是韩愈的千古名篇《马说》。成武县城西北0.5公里处,有土丘突出于城湖之中,高十余米,名文亭山,又名云亭山。传说春秋时,曾子与“三冉”(冉雍、冉耕、冉求)曾会文于此,后人于土丘上建亭纪念,名“会文亭”,这土丘便称为文亭山了。又传说:汉高祖刘邦,曾驻跸文亭山,上有五色祥云笼罩,所以文亭又名“云亭”,文亭山又名“云亭山”。
景点评价
如果把湖区的“文亭山”、“寿峰”先民的避水居址,(当地老人称之为桩坞)等原始环城蜿蜓数十里的堤防工程,城湖里出土的汉代陶井群及水利设施联系起来看,它集中反映了数千年来黄泛区先民由筑台避水,到筑堤治水,发展到打井灌溉开发水利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进程,它象一部无字志书,记述着成武历代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英雄业绩,可称得上黄泛区古代水利发展史的实物博物馆。1992年整个湖区故城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文亭湖.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6:18
目录
概述
景点景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