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涉学是一种用综合且多视角的立场来阐述说明文化整体形态的新兴研究学科。具体研究以超越国家和民族这种传统单位,而将一个文化圈作为一个统一复合体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更加关注其内部文化的
生成,传播,接触和变迁的过程与影响。
主要定义
近代以来,虽然对于
文化的定义不断变化但其总体来讲,所谓文化是指具有历史性和后天性,进而形成了集体或者特定团体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并获得人类文明一切活动的复合体。由此导出所谓“文化体系论”的四个主要特征:第一、整体与个体或全体与局部的联系。第二、文化内部和外部的共性与个性,比如说:以西方等外部视角来看东亚文明,中日韩三国的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同时其内部却又有各自文化的独特性。第三、文化内部个体或部分所具备的特有机能。第四、文化体系具有平衡回复的功能。
具有以上四个特点的
东亚文化体系,在其内部进行交流接触时,便不单是从中心向周边进行文化输出的单系发展过程,而是在输出的同时在于周边文化接纳与改造中产生新的载体后反作用于中心,形成中心→周边,周边→周边、周边→中心的闭合。比如唐本书籍流向日韩形成朝鲜本与和刻本后又回流至中国。又如“
哲学,
经济,电话,人民,
共产党,共和国”等近代日本汉字又反作用于中国进而被接受与运用等。正是基于这种文化流动并非单向性,而是在彼此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接触,融合等一系列双向互动的行为,所以这门学科被称作文化交涉学,而非文化交流学。
产生原因
以往的研究中,文化间的流动多以特定领域和特定的人、物、制度等单一事例进行研究分析,虽在语言,
思想,
宗教,文学,民族,历史等各领域取得相当的成就,但由于缺乏对于整体性的把握,使得东亚文化间互动交涉的全貌上呈现一定的欠缺。而普通人文学的研究也过于基于研究自身擅长、熟悉领域,进而而忽视了与其他领域的接触与探讨,缺乏了研究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除此之外,较多的
人文科学研究都是在设定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大前提下,以此为单位去研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譬如中日、中韩、日韩交流史就是在以两个国家为框架展开研究进行的,但对于这样一个近现代才形成的国家民族概念,是否适用于东亚地区近世,中世甚至更久的交流史研究中尚待商榷。文化交涉学科设立之前,中日韩等国别的研究也被国家民族等概念所限制,超越这一框架的综合性研究组织和领域也并未形成。
虽然东亚世界早已有
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等的设定和认识,但是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依然没有摆脱中心(中国)→周边(日韩越等),文明→未开化这一思维模式。忽略了文明进化论中文化多线发展的思想,过度甚至刻意强调中国文化对于周边的单方面影响,淡化了文化个体间双向互动的特点与趋势。从而使得在研究推进的同时其主观性也被放大,对于文化交流的研究也趋于单调,难以全面把握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变化与影响。
而文化交涉学在吸收以往文化交流研究成果的同时,以更客观全面的思维去延伸,对国家与地区间文化的研究并不采取单独割裂的孤立研究方法。为使从国家、民族等传统概念的限定中脱离出来,要求将
东亚文化设定为相互接触变迁后而产生的复合体,以人文学的不同角度对其重新阐释,更进一步理解东亚文化的多样性,发现与以往对于东亚世界认识的不同之处,更完整的展现东亚文化的全貌。基于从整体把握东亚文化的目的,2008年
日本文部省在
关西大学开设东亚文化研究科,进行文化交涉学的领域研究,并于2017年成立亚洲文化开放研究中心。使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意义
在全球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区域化合作更加明显,东亚各国的相互依存度也进一步加强。尽管如此,各国间的摩擦也呈现出表面化与激烈化,这与各国间对于他国文化和立场的理解不成熟有着密切联系。对于不同文化体不能仅从本国和他国的优劣性与影响强弱来评价,而是要尽可能树立从整体视角来把握理解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而文化交涉学的意义就是要从单一的一国文化主义中摆脱出来,将东亚地区界定为通过不断的文化接触而产生连锁反应所构建起的复合体。以人文科学的各领域视角进行动态且复合的分析。更加有助于东亚各国间的理解与交流,客观理性的分析他国对于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性,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打下基础。
主要院校
目前全球范围内开设文化交涉学学科的学校只有两所均在日本。而其中
日本关西大学是全球最早,也是唯一开设文化交涉学博士课程的院校。
研究领域
东亚的言语与表象
东亚的思想与构造
东亚的历史与动态
获得项目
文化交涉学学科自设立以来,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重视,先后两次被选定为日本文部科学省的重点科研支持项目。
平成19年(2007)度当选日本文部科学省选定为全球COE项目
平成29年(2017)度当选日本文部科学省私立大学研究ブランディング事业
相关组织
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关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
学术杂志
《东亚文化交涉研究》,《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