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湾》一书由
林国平所著,于2007年1月1日在
九州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台湾文化的大全书。全书内容涉及台湾移民、家族、儒学、文化名人、宗教、信仰、民风、民俗、歌谣、戏曲、传统民居、寺庙建筑等,分七编叙述。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尤其是对台湾文化感兴趣者阅读。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因学术交流,我多次访问台湾。由于两岸尚未实现“三通”,去台湾要经过香港。手续着实烦琐,比出国还难。但一登上宝岛台湾,因办理手续的一切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因为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我似乎回到我的第二故乡闽南。
目录
文化台湾(中华文化在台湾)前言
第一编 台湾的移民与家族
第一章 移民入台
第二章 台湾家族社会的确立
第三章 台湾宗族社会的特点
第四章 台湾的姓氏与祠堂
第二编 台湾儒学与文化名人
第一章 台湾的儒学教育
第二章 台湾儒学的考试与科举
第三章 台湾文化名人
第三编 台湾的书院与乡学
第一章 台湾的书院
第二章 台湾的乡学
第四编 台湾的宗教与信仰
第一章 台湾佛教
第二章 台湾的道教
第三章 台湾民间宗教
第四章 台湾民间信仰
第五编 台湾的民风与民俗
第一章 生产习俗
第二章 婚丧喜庆习俗
第三章 衣食住行
第六编 台湾的歌谣与戏曲
第一章 台湾的歌谣
第二章 早期台湾戏曲
第三章 穿越海峡的歌仔戏
第五节 台湾歌仔戏的繁荣
第七编 台湾的传统民居与寺庙建筑
第一章 台湾的传统民居建筑
第二章 台湾的寺庙建筑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台湾是中国的宝岛,小时候经常听老师说起。老师说,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站在厦门鼓浪屿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台湾岛(实际上是金门岛),登上鼓山绝顶,清晨能听到基隆的公鸡打鸣。老师对台湾美丽风光近乎童话般的描绘,使我心驰神往,引发无限遐思。长大后去台湾看看的愿望,成了我儿时的梦想。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因学术交流,我多次访问台湾。由于两岸尚未实现“三通”,去台湾要经过香港。手续着实烦琐,比出国还难。但一登上宝岛台湾,因办理手续的一切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因为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我似乎回到我的第二故乡闽南。
首先是语言交流毫无障碍。在台湾,除了普通话(台湾称“国语”)外,更加通行的是纯正的闽南话,台湾称为“台语”。我曾在闽南生活了八年,初中、高中都在闽南就读,学过闽南话,上大学后就不常说了。我发现在台湾只要用闽南话交谈,就显得特别亲切(在闽南也是如此)。特别是到官庙调查,和老太太、老爷爷说话,非闽南话不可。因此,我不得不重新拾起已经淡忘的闽南话,在台不过数日,我的闽南话水平很快恢复,交谈起来一见如故,给我的调查研究带来很大的便利。根据研究,台湾闽南话的语音系统和福建闽南话几乎没有差别,声母都是15个,声调7种,不论是泉州腔或是漳州腔,所有的韵母都没有超出福建闽南话已有的范围。台湾的闽南话之所以变异较小,是因为早期到台湾的几乎都是闽南人,闽南话在台湾开发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同。即使在日据台湾时期,一度强制推行日语,禁止使用汉语、汉字,但闽南话和汉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保留得更地道。因为民族语言的顽强生命力,已根植于台湾人民生活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闽南话不但具有独特的韵味,保留着许多中原古音,而且承载着闽台人民创造的社会文化,体现了共同的价值观。
后记
近年来,台湾的历史与文化备受大陆学术界的关注,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存在着两点明显的不足:一是过分追求学术性,缺乏通俗性,或者说,未能将学术研究与普及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仅在学术界流通,并未转化为雅俗共赏的作品,向社会各界推广,不能在台湾产生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几乎所有论著都只是文字的叙述,缺少生动直观的图片,难以吸引一般读者。鉴于此,我们组织一些学者,以各自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广泛吸收海峡两岸的研究成果,力求写出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向台湾平民百姓特别是青少年介绍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华文化,用通俗的文字描述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的源流关系,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本书分工如下:主编林国平提出选题,编写大纲,制定体例,总纂全稿;前言由林国平撰稿,第一编由俞黎媛和肖方峥撰稿,第二编由陈名实撰稿,第三编由黄新宪撰稿,第四编由林国平、范正义撰稿,第五编由林剑华撰稿,第六编由陈耕、李建忠撰稿,第七编由何绵山撰稿。副主编陈名实对清样稿做最后审定。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华文化在台湾”的研究成果,特此鸣谢!